【靜思妙蓮華】法華經信解品 - 不解法妙 如聾若啞 - 20210401 第749集
⊙自華嚴已來欲暢本懷,子不解法妙如聾若啞,不受一乘法偏執空有,悔昔之教誨未深入心。
華嚴,華嚴的世界,不是在佛陀覺悟那念間,其實華嚴世界在你我人人都本具有,但是離我們都是很遠,無央數劫,源頭是多長多遠,我們都無法測量。
從佛陀開始,他的覺悟,他的境界,那個時候佛陀體會到,是人人都有。那個心靈覺海,要和大家來分享,心「欲暢本懷」,期待這個境界,期待人人本具有的覺性,能展現出來。但是,偏偏就不知道,要如何讓大家有辦法體會到,這不是佛陀說不出這個法,是說出了這個法,眾生無法體會。所以,這種「欲暢本懷」,卻是「子不解法妙」,眾生無法體解。
哪怕第一場「苦、集、滅、道」,五個人就要佛陀三轉「四諦法」。五個人當中,同樣「苦、集、滅、道」,就要複說三次,才能知道原來眾生苦啊!苦,苦在「集」,這因緣果報來自無央數劫前,不斷複製,不斷造作,不由自己。所以,你要斷「集」,必定要滅盡了惡,也是同樣在色、受、想、行、識,起貪念就成十惡,「五蘊」造五十惡,這要謹慎,要趕緊滅除。
但是要除滅,困難!修行者了解了,盡量在斷煩惱、去欲念,這都能做得到,不過要除習氣,人我是非,起心動念,這種細細的煩惱很難斷。是為什麼呢?那就是「不解法中之妙」。法是聽了,但是要去體悟,解那分妙、那個境界的道理,真的是沒辦法,所以叫做「如聾若啞」,因為「不受一乘法」。
一直一直到了《法華經》,想想佛陀從《序品》這種現相,大家都無法了解,到底佛陀為什麼每一次講經,若結束時,大家就「歡喜奉行,作禮而退」,但是這次不是。佛陀將《無量義經》講完了,還是如如不動坐著?佛陀坐在那裡,就沒有人會離開。
看到佛陀那個形象,現相發光,大家愈覺得不可思議,久久,大家就在那裡議論紛紛。那個時候才是彌勒開始來請問文殊菩薩,才能讓大家來仔細聽。佛陀入定了,菩薩來應答,來請問,來對答,這是在《序品》裡。
開始,一直一直到佛陀出定,開始不斷地讚歎、讚歎,讚歎佛德不可思議,佛智甚深。一直開始到舍利弗他感覺到了,就向佛陀請求:「佛陀啊!是不是能向我們大家說。」佛陀開始要說了,五千人退席了。想,這已經就是眾生,不解法之妙!在這因緣中,因緣已經成熟,佛陀開始要講出那個妙法,卻是也還有很多人,就這樣禮佛而退。佛陀也就是說,「退亦佳矣!」
因為他們在這裡聽不懂,聽不懂反而會誹謗,所以聽不懂,離開也好。留下來的人,大家都認真要聽。經過《方便品》,經過《譬喻品》,這都是很深奧的道理,用種種方便、譬喻、言辭來說法,但是,是不是大家能信解呢?所以,我們現在在《信解(品)》中,《信解(品)》中,也還是很多還是在譬喻。
因為須菩提等,他們要來向佛懺悔,過去就是自己守在自己的境界裡,雖然聽法,卻是不解法中之妙,無法啟發他們的大心,所以他們就是一直到了舍利弗得佛授記那時候,才開始體悟自己,原來我們也能成佛。不過,年紀已經大了,開始向佛陀告白,告白,過去自己的心就是這樣,停滯在那個地方,所以譬喻,他就開始譬喻了。
譬喻窮子,將自己譬喻作一位很貧窮。本來是富有家庭的孩子,不知道這個家庭的富有,他就是放蕩,逃離家庭,一出去,愈玩愈遠,不知歸途。就是譬喻這樣,原來人人有真如本性,這就是譬喻,人人都是在富有之家,我們都有真如本性,就是一念無明,這種無明一來,就像那位稚子,幼稚的孩子,一念心放蕩,這樣一出去,就這凡夫在四生六道中,這樣真的是不知道流浪了幾次,無法計算。
所以,過去就是沒有很認真受一乘法。一乘法就是法妙的中心,一乘法就是,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就是過去沒有好好用心,守護這一念,只是偏頗,偏「執」,執於「空」、「有」。從能與佛同世、出家修行,佛陀所說的教法,從「阿含」、「方等」、「般若」,他們接受了,以為這樣都知道了,「有」,因緣果報,「空」是一切皆空。這些事情的因與緣,若能這樣了斷,一切皆空,就這樣以為都清楚了,停滯下來了,所以這就是「偏執空有」。
「悔」,現在已經聽《法華經》了,了解妙的道理,所以「悔昔之教誨」。很後悔以前佛陀說,「有」中有「空」,空中有妙,有「妙有」,但是大家都沒有去體會到。所以過去的教誨,沒有用心去深入,這實在是很可惜。所以這段(經)文,「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父還是心心念念,就是這個孩子。眾生與他還離那麼遠,「五十餘年」,時間很長。這「五十餘年」,就是「五蘊」,還有「五道」,「五道」,還有就是阿修羅道,這都在我們的「五蘊」中,去造作出來的,這是「五十餘年」。
「未曾向人說」。因為我們的根機還未成熟,所以「華嚴」的境界,回歸真如本性的妙法,大家還未有那個根機可接受,所以佛還未說。「但自思惟,心懷悔恨」。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
⊙「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這也是在譬喻佛陀,這是須菩提譬喻形容佛陀的心境。「每憶其子」,讓父親一直在(思)念孩子。從年輕,孩子幼稚離開,一直到現在,孩子五十多歲了,父親應該也是老朽了,也是年紀大了。所以「多有財物」,還是很有錢,很豐富,裡面的倉庫還有很多很多,除了外面看得到,內含還有很多。
現在所說「自念老朽」,這是須菩提他們來表達,佛陀已經自身功德,已經是很成熟,已成佛,他的心靈境界,他的法非常豐富,很成熟。
⊙耆老喻佛自身功德成熟。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
「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三種的德,什麼三種呢?第一,因圓德;第二,果圓德;第三,就是恩圓德。
⊙三種圓德: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這就是所說的「因」,前面第一個「因」,就是因緣的「因」。佛陀與眾生的因,已經非常圓滿,因為,佛陀已經是有眾生緣,才有辦法來人間,「八相成道」度眾生,這種「因」成熟。而且,佛陀自己自修的果行,也已經成熟了,所以「果」也圓德。這樣「因」與「果」的德,都圓了,所以來人間現相,度眾生。
再來,「恩」,恩德,佛陀付出給眾生,眾生應該也感受到佛恩,所以「恩德」也圓了。這就是如來來人間,「三種圓德,深生愛敬」。所以「自念老朽」,也就是佛陀也是自己心覺得「化緣將盡」。
⊙自念老朽:化緣將盡,若此輩二乘人,大機未熟,則不得授記作佛,後來眾生,佛種有誰相續?老朽興嘆!正是如此。
這是須菩提形容佛陀,他也是年紀大了,也是會擔心,擔心「化緣將盡」。須菩提自己說,聲聞、緣覺這二乘人,大機未熟,因為我們自己還停滯在聲聞、還停滯在緣覺,所以還未成熟,佛陀就無法向這些人來授記。所以,後來的眾生,佛種是誰來承續?這樣未來的眾生,誰來度呢?
所以「老朽」,就是興嘆,就是感慨,感慨弟子自己也老了,佛陀更是老邁了。這「自念老朽」,對自己、看佛陀,就有這樣的感慨。也知道,佛陀還有這麼豐富的法。所以「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這就是表示,「佛慈宏大福無量,佛慧覺海性圓滿」。
⊙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佛慈宏大福無量。佛慧覺海性圓滿。
因為佛陀生生世世修行以來,就是一直累積累積,救度眾生,已經無央數,實在是很多,造福人群等等,累生累世不斷不斷在造福,救拔眾生的苦難,這是佛慈宏大的福無量。
尤其是佛陀對眾生那一分的愛,而且就是不斷在人群中,增長智慧。每一次要救度一個人,他就要將這個人的煩惱無明、背景,他都要了解,了解就增添了他的知識:他的背景是這樣,我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他這個無明煩惱。所以佛陀他就要啟用智慧,不捨眾生,所以從慈悲中,這樣來啟發智慧,從智慧中發揮慈悲救人。
所以常常我們說,佛陀是「兩足尊」,是福慧平行,救人的同時就是在吸收智。智是分別智,用他的這個智,要如何來分別眾生,要如何用法,為眾生來拔除他的苦,和大家一樣得到那一分的解脫、快樂。所以這個分別智,應眾生機,能讓人人接受,到達那一分解脫,解脫到人人平等的程度,所以叫做「慈悲等觀」。
救人救世,就是要用很宏觀的心情去付出,這是佛陀的境界。因為他的慈悲造福人群,己經佛的福,就如財產一樣,福報很大,才有辦法能有這樣莊嚴的形象。莊嚴他的道場,眾生看了,歡喜接受,這是在每一部經中,都有這樣的形容,因為佛救度眾生,福大無量,所以「佛慈宏大福無量」。「佛慧覺海性圓滿」,這就是福慧圓滿,所以表示「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各位,學佛,心念,這念心念,我們若多用心,我們才有辦法解法妙,要不然我們就不解法妙了。若不解法妙,你如何的聽法,都好像有聽與沒聽是一樣的,這耳聽,那耳漏了,或者是一知半解,這就「如聾若啞」。最重要的,就要接受一乘法,這一乘法不離開我們的心,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不要偏執,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時時將法多入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9月5日~
(12220749-1)
華嚴,華嚴的世界,不是在佛陀覺悟那念間,其實華嚴世界在你我人人都本具有,但是離我們都是很遠,無央數劫,源頭是多長多遠,我們都無法測量。
從佛陀開始,他的覺悟,他的境界,那個時候佛陀體會到,是人人都有。那個心靈覺海,要和大家來分享,心「欲暢本懷」,期待這個境界,期待人人本具有的覺性,能展現出來。但是,偏偏就不知道,要如何讓大家有辦法體會到,這不是佛陀說不出這個法,是說出了這個法,眾生無法體會。所以,這種「欲暢本懷」,卻是「子不解法妙」,眾生無法體解。
哪怕第一場「苦、集、滅、道」,五個人就要佛陀三轉「四諦法」。五個人當中,同樣「苦、集、滅、道」,就要複說三次,才能知道原來眾生苦啊!苦,苦在「集」,這因緣果報來自無央數劫前,不斷複製,不斷造作,不由自己。所以,你要斷「集」,必定要滅盡了惡,也是同樣在色、受、想、行、識,起貪念就成十惡,「五蘊」造五十惡,這要謹慎,要趕緊滅除。
但是要除滅,困難!修行者了解了,盡量在斷煩惱、去欲念,這都能做得到,不過要除習氣,人我是非,起心動念,這種細細的煩惱很難斷。是為什麼呢?那就是「不解法中之妙」。法是聽了,但是要去體悟,解那分妙、那個境界的道理,真的是沒辦法,所以叫做「如聾若啞」,因為「不受一乘法」。
一直一直到了《法華經》,想想佛陀從《序品》這種現相,大家都無法了解,到底佛陀為什麼每一次講經,若結束時,大家就「歡喜奉行,作禮而退」,但是這次不是。佛陀將《無量義經》講完了,還是如如不動坐著?佛陀坐在那裡,就沒有人會離開。
看到佛陀那個形象,現相發光,大家愈覺得不可思議,久久,大家就在那裡議論紛紛。那個時候才是彌勒開始來請問文殊菩薩,才能讓大家來仔細聽。佛陀入定了,菩薩來應答,來請問,來對答,這是在《序品》裡。
開始,一直一直到佛陀出定,開始不斷地讚歎、讚歎,讚歎佛德不可思議,佛智甚深。一直開始到舍利弗他感覺到了,就向佛陀請求:「佛陀啊!是不是能向我們大家說。」佛陀開始要說了,五千人退席了。想,這已經就是眾生,不解法之妙!在這因緣中,因緣已經成熟,佛陀開始要講出那個妙法,卻是也還有很多人,就這樣禮佛而退。佛陀也就是說,「退亦佳矣!」
因為他們在這裡聽不懂,聽不懂反而會誹謗,所以聽不懂,離開也好。留下來的人,大家都認真要聽。經過《方便品》,經過《譬喻品》,這都是很深奧的道理,用種種方便、譬喻、言辭來說法,但是,是不是大家能信解呢?所以,我們現在在《信解(品)》中,《信解(品)》中,也還是很多還是在譬喻。
因為須菩提等,他們要來向佛懺悔,過去就是自己守在自己的境界裡,雖然聽法,卻是不解法中之妙,無法啟發他們的大心,所以他們就是一直到了舍利弗得佛授記那時候,才開始體悟自己,原來我們也能成佛。不過,年紀已經大了,開始向佛陀告白,告白,過去自己的心就是這樣,停滯在那個地方,所以譬喻,他就開始譬喻了。
譬喻窮子,將自己譬喻作一位很貧窮。本來是富有家庭的孩子,不知道這個家庭的富有,他就是放蕩,逃離家庭,一出去,愈玩愈遠,不知歸途。就是譬喻這樣,原來人人有真如本性,這就是譬喻,人人都是在富有之家,我們都有真如本性,就是一念無明,這種無明一來,就像那位稚子,幼稚的孩子,一念心放蕩,這樣一出去,就這凡夫在四生六道中,這樣真的是不知道流浪了幾次,無法計算。
所以,過去就是沒有很認真受一乘法。一乘法就是法妙的中心,一乘法就是,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就是過去沒有好好用心,守護這一念,只是偏頗,偏「執」,執於「空」、「有」。從能與佛同世、出家修行,佛陀所說的教法,從「阿含」、「方等」、「般若」,他們接受了,以為這樣都知道了,「有」,因緣果報,「空」是一切皆空。這些事情的因與緣,若能這樣了斷,一切皆空,就這樣以為都清楚了,停滯下來了,所以這就是「偏執空有」。
「悔」,現在已經聽《法華經》了,了解妙的道理,所以「悔昔之教誨」。很後悔以前佛陀說,「有」中有「空」,空中有妙,有「妙有」,但是大家都沒有去體會到。所以過去的教誨,沒有用心去深入,這實在是很可惜。所以這段(經)文,「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父還是心心念念,就是這個孩子。眾生與他還離那麼遠,「五十餘年」,時間很長。這「五十餘年」,就是「五蘊」,還有「五道」,「五道」,還有就是阿修羅道,這都在我們的「五蘊」中,去造作出來的,這是「五十餘年」。
「未曾向人說」。因為我們的根機還未成熟,所以「華嚴」的境界,回歸真如本性的妙法,大家還未有那個根機可接受,所以佛還未說。「但自思惟,心懷悔恨」。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
⊙「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這段(經)文,這也是在譬喻佛陀,這是須菩提譬喻形容佛陀的心境。「每憶其子」,讓父親一直在(思)念孩子。從年輕,孩子幼稚離開,一直到現在,孩子五十多歲了,父親應該也是老朽了,也是年紀大了。所以「多有財物」,還是很有錢,很豐富,裡面的倉庫還有很多很多,除了外面看得到,內含還有很多。
現在所說「自念老朽」,這是須菩提他們來表達,佛陀已經自身功德,已經是很成熟,已成佛,他的心靈境界,他的法非常豐富,很成熟。
⊙耆老喻佛自身功德成熟。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
「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三種的德,什麼三種呢?第一,因圓德;第二,果圓德;第三,就是恩圓德。
⊙三種圓德: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
這就是所說的「因」,前面第一個「因」,就是因緣的「因」。佛陀與眾生的因,已經非常圓滿,因為,佛陀已經是有眾生緣,才有辦法來人間,「八相成道」度眾生,這種「因」成熟。而且,佛陀自己自修的果行,也已經成熟了,所以「果」也圓德。這樣「因」與「果」的德,都圓了,所以來人間現相,度眾生。
再來,「恩」,恩德,佛陀付出給眾生,眾生應該也感受到佛恩,所以「恩德」也圓了。這就是如來來人間,「三種圓德,深生愛敬」。所以「自念老朽」,也就是佛陀也是自己心覺得「化緣將盡」。
⊙自念老朽:化緣將盡,若此輩二乘人,大機未熟,則不得授記作佛,後來眾生,佛種有誰相續?老朽興嘆!正是如此。
這是須菩提形容佛陀,他也是年紀大了,也是會擔心,擔心「化緣將盡」。須菩提自己說,聲聞、緣覺這二乘人,大機未熟,因為我們自己還停滯在聲聞、還停滯在緣覺,所以還未成熟,佛陀就無法向這些人來授記。所以,後來的眾生,佛種是誰來承續?這樣未來的眾生,誰來度呢?
所以「老朽」,就是興嘆,就是感慨,感慨弟子自己也老了,佛陀更是老邁了。這「自念老朽」,對自己、看佛陀,就有這樣的感慨。也知道,佛陀還有這麼豐富的法。所以「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這就是表示,「佛慈宏大福無量,佛慧覺海性圓滿」。
⊙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佛慈宏大福無量。佛慧覺海性圓滿。
因為佛陀生生世世修行以來,就是一直累積累積,救度眾生,已經無央數,實在是很多,造福人群等等,累生累世不斷不斷在造福,救拔眾生的苦難,這是佛慈宏大的福無量。
尤其是佛陀對眾生那一分的愛,而且就是不斷在人群中,增長智慧。每一次要救度一個人,他就要將這個人的煩惱無明、背景,他都要了解,了解就增添了他的知識:他的背景是這樣,我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他這個無明煩惱。所以佛陀他就要啟用智慧,不捨眾生,所以從慈悲中,這樣來啟發智慧,從智慧中發揮慈悲救人。
所以常常我們說,佛陀是「兩足尊」,是福慧平行,救人的同時就是在吸收智。智是分別智,用他的這個智,要如何來分別眾生,要如何用法,為眾生來拔除他的苦,和大家一樣得到那一分的解脫、快樂。所以這個分別智,應眾生機,能讓人人接受,到達那一分解脫,解脫到人人平等的程度,所以叫做「慈悲等觀」。
救人救世,就是要用很宏觀的心情去付出,這是佛陀的境界。因為他的慈悲造福人群,己經佛的福,就如財產一樣,福報很大,才有辦法能有這樣莊嚴的形象。莊嚴他的道場,眾生看了,歡喜接受,這是在每一部經中,都有這樣的形容,因為佛救度眾生,福大無量,所以「佛慈宏大福無量」。「佛慧覺海性圓滿」,這就是福慧圓滿,所以表示「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各位,學佛,心念,這念心念,我們若多用心,我們才有辦法解法妙,要不然我們就不解法妙了。若不解法妙,你如何的聽法,都好像有聽與沒聽是一樣的,這耳聽,那耳漏了,或者是一知半解,這就「如聾若啞」。最重要的,就要接受一乘法,這一乘法不離開我們的心,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不要偏執,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時時將法多入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9月5日~
(12220749-1)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