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事待人接物】心是平等的,表現是善巧方便,運用的最高的原則必定令他開悟
「往修喜因,故見念皆喜」,這句說得好,也是給我們很大的警策,修因多麼重要。菩薩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的善因,善因從什麼地方看見?從果報上來看,果殊勝,因一定好。
古德從名號裡面看,他的名號『眾妙莊嚴音』,名號裡頭特別著重「音」字。我們想想我們平常待人接物,我們的音聲善不善,不能不留意。同樣是一句話,柔軟慈悲的音聲令人生歡喜心,粗暴的聲音令人生厭惡心。譬如說我們跟一個朋友,今天早晨第一次見面,我們會問他:你好嗎?他聽了很歡喜。板著面孔:你好嗎?這不一樣!人家感受完全不相同,所以要和顏柔語。菩薩修什麼?沒有別的,就是生生世世在一切應酬當中、交際當中,就修這個。
法門無量無邊,「眾妙莊嚴音」菩薩,摩睺羅伽王是菩薩,特別教導我們這個法門,特別找這一類的根性,這一類根性就是不會說話。現在不會說話的人很多,我們遇到了,不要怪他,要寬宏大量。常常想到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這些人其實性是本善的,之所以變成這個樣子,那就是經上所講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要怪他,沒有受過好的教學,所以落到這種地步。我們看到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他語言粗暴,我們的語言要柔軟,讓他慢慢的去體會,慢慢的會覺悟到:我們對人不好的態度,為什麼別人對我們態度這麼好?絕不能夠以報復這種方式來對人,那就錯了。古人給我們講得太多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真正覺悟的人,以德報怨,以德報德,這是佛菩薩能做到,世出世間大聖人他才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
佛與大菩薩教給我們,我們只有一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無上菩提心,我們只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不論順境、逆境,不論善人、惡人,永遠沒有改變;不但沒有改變,而且沒有差等,我們是平等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在表現可能有不平等,表現是什麼?表現是屬於權智,這裡頭是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運用有一個最高的原則,必定令他開悟。如果用拍桌子、罵人,他會開悟,那也是善巧方便,那也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所以在用的時候花樣就多了,這就是方便多門,這就是生活藝術。可是心決定是真誠、清淨、善良,幫助他覺悟。覺悟,決不是一次、兩次,他就覺悟了,那是屬於上根利智。下下根人,有的時候一千次、一萬次,他還不覺悟,可是佛菩薩對他絕不捨棄。這一生當中不能覺悟還有來生,來生不能覺悟還有後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本文節錄自【華嚴經】第321集
----------------------------------------
☆華藏衛視官網
http://www.hwazantv.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wazantv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hwazantv
☆LINE
https://line.me/R/ti/p/%40dzi0277j
☆WeChat ID:hwazan-tv
古德從名號裡面看,他的名號『眾妙莊嚴音』,名號裡頭特別著重「音」字。我們想想我們平常待人接物,我們的音聲善不善,不能不留意。同樣是一句話,柔軟慈悲的音聲令人生歡喜心,粗暴的聲音令人生厭惡心。譬如說我們跟一個朋友,今天早晨第一次見面,我們會問他:你好嗎?他聽了很歡喜。板著面孔:你好嗎?這不一樣!人家感受完全不相同,所以要和顏柔語。菩薩修什麼?沒有別的,就是生生世世在一切應酬當中、交際當中,就修這個。
法門無量無邊,「眾妙莊嚴音」菩薩,摩睺羅伽王是菩薩,特別教導我們這個法門,特別找這一類的根性,這一類根性就是不會說話。現在不會說話的人很多,我們遇到了,不要怪他,要寬宏大量。常常想到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這些人其實性是本善的,之所以變成這個樣子,那就是經上所講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要怪他,沒有受過好的教學,所以落到這種地步。我們看到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他語言粗暴,我們的語言要柔軟,讓他慢慢的去體會,慢慢的會覺悟到:我們對人不好的態度,為什麼別人對我們態度這麼好?絕不能夠以報復這種方式來對人,那就錯了。古人給我們講得太多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真正覺悟的人,以德報怨,以德報德,這是佛菩薩能做到,世出世間大聖人他才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
佛與大菩薩教給我們,我們只有一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無上菩提心,我們只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不論順境、逆境,不論善人、惡人,永遠沒有改變;不但沒有改變,而且沒有差等,我們是平等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在表現可能有不平等,表現是什麼?表現是屬於權智,這裡頭是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運用有一個最高的原則,必定令他開悟。如果用拍桌子、罵人,他會開悟,那也是善巧方便,那也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所以在用的時候花樣就多了,這就是方便多門,這就是生活藝術。可是心決定是真誠、清淨、善良,幫助他覺悟。覺悟,決不是一次、兩次,他就覺悟了,那是屬於上根利智。下下根人,有的時候一千次、一萬次,他還不覺悟,可是佛菩薩對他絕不捨棄。這一生當中不能覺悟還有來生,來生不能覺悟還有後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本文節錄自【華嚴經】第321集
----------------------------------------
☆華藏衛視官網
http://www.hwazantv.com
https://www.facebook.com/hwazantv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user/hwazantv
☆LINE
https://line.me/R/ti/p/%40dzi0277j
☆WeChat ID:hwazan-tv
- Category
- AMTB 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