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科技】聲音照相 車輛噪音 元旦新制 噪音檢舉
您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家裡聽到車輛呼嘯而過,若是在夜深人靜、或假日的早晨,一定覺得這樣的噪音非常惱人。
然而,以往機動車輛的噪音檢測,往往都是被檢舉後,通知駕駛到場進行噪音原地量測,由於駕駛有了防備,加上檢測技術上的門檻,讓執法效率大打折扣。
環保署於是在2021年推出 聲音照相執法,這是一款國內自製的照相設備,可以將影像與聲音同時擷取下來,達到噪音也能「抓現行犯」的效果,讓違規人無法再鑽漏洞。
或多或少,你我都遇過這種崩潰時刻。
民眾 迮小姐:「其實滿常遇到在半夜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可能改的車子呀,呼嘯而過,那個其實噪音非常的就是擾民。」
民眾 林同學:「就是半夜睡覺的時候,或者是寫功課,然後念、考試前在那邊念書的時候,飆車族經過就很吵。」
惱人的噪音讓人神經衰弱。環保署訂定「機動車輛噪音量測試驗方法」,靠民眾檢舉、或路邊攔檢要抓出這些馬路上的"噪音農場"。
北市環保局環保稽查大隊約僱人員 陳彥達:「像這台車它是3570轉(速),正負100轉,就是3650轉到3850轉,它不得超過90分貝,因為這台車是6期車。」
手機和主機連線,油門催下去。這是現行的高噪音車輛原地量測方式,收音得距離車輛排氣管50公分,並呈45度角,還得在無干擾的環境下才能進行。
北市環保局環保稽查大隊勤務組長 吳岳衡:「車身的最外緣部分,三公尺的範圍內,它必須平坦無障礙物,另外就是說,現場它必須無風、那個沒有下雨,地下是乾的,另外它風速必須小於每秒5公尺。」
原地量測看似天衣無縫,其實暗藏Bug,讓執法效率大打折扣。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 謝仁碩:「我們現行的這個,原地噪音的這個測試的部分,只能夠針對排氣管這個部分來做一個確認,那針對傳動系統和引擎的部分,在運用這個原地噪音測試,並沒有辦法去做一個確認。」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 蔡孟裕:「(車輛)不當改裝,他可能被通知到檢回來,他又把原來改裝(排氣管)又把它那個拆掉,然後回來做檢查。」
既然事後檢驗會讓駕駛鑽漏洞,最好是能在噪音產生的當下抓到現行犯,這得靠科技執法來幫忙。
就這一支啦,這支就拿下來給你們看。
這一台叫做"聲音照相",集天氣、視覺及聲音三合一功能,能在車輛行進間,把影像跟聲音同時記錄下來。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 蔡孟裕:「因為這個、這個是整個搭起來的,包含風速計嘛,還有一個攝影機,然後這裡、這個、這個也是一個攝影機,這個、你看這麼多洞,有沒有,這裡面也是噪音計。」
機器上不只設有噪音計,鏡頭還連結了電腦主機,可自動辨識車牌,一旦噪音計測到違規,立刻對車輛擷取影像,回傳資料,哪怕同時拍到兩台以上車輛,仍有辦法分辨誰才是違規車。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 謝仁碩:「擷取這個瞬間的前後3秒鐘的這個影像和聲音,把它擷取下來,那這部分主要目的是說,要確保說,我們稽查到的這台車子,它所產生的聲音,是不是它車子本身所造成的。」
事實上,車輛噪音,民眾檢舉,難度不低,但2019年全國檢舉車輛噪音還是高達15000件,此外,2020年到10月為止,民眾陳情案件第一名的路段,是新北市蘆洲區的中山一路,可謂全台最吵的道路。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 蔡孟裕:「這個聲音照相的這個標準,50公里的速限的道路,50公里速限的道路,我們訂的標準是(不得超過)86分貝,那50到70的這一個比較,速度比較快的道路,我們訂的標準是90分貝。」
執法有了新武器,車輛噪音也能抓現行犯,違規人無法再鑽漏洞,才能把清靜還給大眾。
#噪音檢測 #分貝 #降低噪音 #噪音 #檢舉噪音 #環保署 #背景聲音
然而,以往機動車輛的噪音檢測,往往都是被檢舉後,通知駕駛到場進行噪音原地量測,由於駕駛有了防備,加上檢測技術上的門檻,讓執法效率大打折扣。
環保署於是在2021年推出 聲音照相執法,這是一款國內自製的照相設備,可以將影像與聲音同時擷取下來,達到噪音也能「抓現行犯」的效果,讓違規人無法再鑽漏洞。
或多或少,你我都遇過這種崩潰時刻。
民眾 迮小姐:「其實滿常遇到在半夜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可能改的車子呀,呼嘯而過,那個其實噪音非常的就是擾民。」
民眾 林同學:「就是半夜睡覺的時候,或者是寫功課,然後念、考試前在那邊念書的時候,飆車族經過就很吵。」
惱人的噪音讓人神經衰弱。環保署訂定「機動車輛噪音量測試驗方法」,靠民眾檢舉、或路邊攔檢要抓出這些馬路上的"噪音農場"。
北市環保局環保稽查大隊約僱人員 陳彥達:「像這台車它是3570轉(速),正負100轉,就是3650轉到3850轉,它不得超過90分貝,因為這台車是6期車。」
手機和主機連線,油門催下去。這是現行的高噪音車輛原地量測方式,收音得距離車輛排氣管50公分,並呈45度角,還得在無干擾的環境下才能進行。
北市環保局環保稽查大隊勤務組長 吳岳衡:「車身的最外緣部分,三公尺的範圍內,它必須平坦無障礙物,另外就是說,現場它必須無風、那個沒有下雨,地下是乾的,另外它風速必須小於每秒5公尺。」
原地量測看似天衣無縫,其實暗藏Bug,讓執法效率大打折扣。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 謝仁碩:「我們現行的這個,原地噪音的這個測試的部分,只能夠針對排氣管這個部分來做一個確認,那針對傳動系統和引擎的部分,在運用這個原地噪音測試,並沒有辦法去做一個確認。」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 蔡孟裕:「(車輛)不當改裝,他可能被通知到檢回來,他又把原來改裝(排氣管)又把它那個拆掉,然後回來做檢查。」
既然事後檢驗會讓駕駛鑽漏洞,最好是能在噪音產生的當下抓到現行犯,這得靠科技執法來幫忙。
就這一支啦,這支就拿下來給你們看。
這一台叫做"聲音照相",集天氣、視覺及聲音三合一功能,能在車輛行進間,把影像跟聲音同時記錄下來。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 蔡孟裕:「因為這個、這個是整個搭起來的,包含風速計嘛,還有一個攝影機,然後這裡、這個、這個也是一個攝影機,這個、你看這麼多洞,有沒有,這裡面也是噪音計。」
機器上不只設有噪音計,鏡頭還連結了電腦主機,可自動辨識車牌,一旦噪音計測到違規,立刻對車輛擷取影像,回傳資料,哪怕同時拍到兩台以上車輛,仍有辦法分辨誰才是違規車。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科長 謝仁碩:「擷取這個瞬間的前後3秒鐘的這個影像和聲音,把它擷取下來,那這部分主要目的是說,要確保說,我們稽查到的這台車子,它所產生的聲音,是不是它車子本身所造成的。」
事實上,車輛噪音,民眾檢舉,難度不低,但2019年全國檢舉車輛噪音還是高達15000件,此外,2020年到10月為止,民眾陳情案件第一名的路段,是新北市蘆洲區的中山一路,可謂全台最吵的道路。
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 蔡孟裕:「這個聲音照相的這個標準,50公里的速限的道路,50公里速限的道路,我們訂的標準是(不得超過)86分貝,那50到70的這一個比較,速度比較快的道路,我們訂的標準是90分貝。」
執法有了新武器,車輛噪音也能抓現行犯,違規人無法再鑽漏洞,才能把清靜還給大眾。
#噪音檢測 #分貝 #降低噪音 #噪音 #檢舉噪音 #環保署 #背景聲音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