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有聲書(增訂)附錄二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全文見於:https://plus.google.com/117672614616451900296/posts/cMxpEVeSJfe
念公在《淨修捷要報恩談》中講道:「現在我們蓮宗的祖師,我們把曇鸞跟道綽給刪除了。古一點的記載,那就很多都是這樣子,我們的祖師是慧遠,慧遠然後曇鸞、道綽、善導......我們將來還是要把曇鸞、道綽恢復進來。曇鸞是二祖,道綽是三祖,善導是四祖。這就是將來再要印這些(書)的時候,我們做這種主張。」
現轉載《來佛三聖永思集》中的《淨宗歷代祖師略傳》,以申念公遺志。
——編者謹識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一、東晉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恒山,遠往歸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晉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閑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寺。時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學侶浸眾,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為遠更立寺于山東,遂號東林。
遠於是率眾行道,鑿池種蓮。于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三人。遠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時王喬之等數人,複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遠為作序。
遠以江東經藏多闕,遣弟子遠越蔥嶺,購諸梵本,並傳關中。所有經律,出諸廬山,幾至百卷。嘗造《法性論》,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鳩摩羅什見而歎曰:“邊方未見大經,便暗與理合。”
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而沈厚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
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複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製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摘自《東林傳》《廬山集》)
檔名:61-210-0042
念公在《淨修捷要報恩談》中講道:「現在我們蓮宗的祖師,我們把曇鸞跟道綽給刪除了。古一點的記載,那就很多都是這樣子,我們的祖師是慧遠,慧遠然後曇鸞、道綽、善導......我們將來還是要把曇鸞、道綽恢復進來。曇鸞是二祖,道綽是三祖,善導是四祖。這就是將來再要印這些(書)的時候,我們做這種主張。」
現轉載《來佛三聖永思集》中的《淨宗歷代祖師略傳》,以申念公遺志。
——編者謹識
淨宗歷代祖師略傳
一、東晉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恒山,遠往歸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晉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閑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寺。時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學侶浸眾,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為遠更立寺于山東,遂號東林。
遠於是率眾行道,鑿池種蓮。于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三人。遠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時王喬之等數人,複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遠為作序。
遠以江東經藏多闕,遣弟子遠越蔥嶺,購諸梵本,並傳關中。所有經律,出諸廬山,幾至百卷。嘗造《法性論》,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鳩摩羅什見而歎曰:“邊方未見大經,便暗與理合。”
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而沈厚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
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複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製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摘自《東林傳》《廬山集》)
檔名:61-210-0042
- Category
- AMTB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