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yamuni Buddha Mantra 釋迦牟尼佛心咒 _ Imee Ooi 黃慧音

88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Sakyamuni Buddha Mantra(Somewhere In Time) by Imee Ooi (釋迦牟尼佛心咒 _ 主唱黃慧音)

根據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Om Muni Muni Maha Muni Sakyamuni Svaha
唵 牟尼 牟尼 嘛哈 牟尼 釋迦牟尼耶 斯瓦哈

釋迦牟尼佛(梵文:शाक्यमुनि、 Ś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語:Siddhā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漢地民間從明朝開始還尊稱他為佛祖,即「佛教之創祖」。在許多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設有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護法、羅漢等;一般而言,佛教正信弟子,不會認為釋迦牟尼佛是神,在佛教中,神屬於六道眾生中的天道(天人),佛是已經脫離六道輪回的圓滿智者。

生平事跡
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未記載於佛教前四次結集的早期三藏中,歷來眾說紛紜,詳見後文傳統記載和考證研究章節。早期三藏中也未包括釋迦牟尼佛生平的專門記載,經藏中的佛經緣起部分,偶有些類似傳記性的敘述,而佛陀傳記原型以《譬喻經》形式收錄在《律藏》中;佛陀言行和教法是經律記錄的重心,佛陀本人的生活同教義的牽連性並不強,並未引起三藏結集者的重視。在佛教廣為流行後,佛教徒對佛陀的卓越人格逐漸發生興趣,《本生經》和部份《譬喻經》從《律藏》中輯出編入《雜藏》或《經藏》,而更詳盡的敘事文字遂在流行經典和變化多端的傳說中而有所闡述。最早的佛陀生平傳記,是佛陀滅度六百年後馬鳴菩薩所著的《佛所行讚》(《佛本行經》),大乘佛教的佛陀傳記有《佛本行集經》、《普曜經》和《方廣大莊嚴經》。

入胎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大國,有傳說稱剎帝利種姓的共同祖先是劫初時諸有情公選的大同意王(摩訶三末多王),釋迦族屬剎帝利種姓,統治了東北部邊緣的一些城邦及聚落,這些小國以憍薩羅(Kosāla)為宗主國,釋迦牟尼即出生於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釋迦牟尼的父親是劫比羅城淨飯王,他先後娶天示城善悟王小女“大幻化”和長女“幻化”為妻,釋迦牟尼為“大幻化夫人”(摩耶夫人)所生。
根據《八十誦律》等記載,釋迦牟尼佛入胎時摩訶摩耶夫人做了四種夢:
“一者、見六牙白象來處胎中。二者、見其自身飛騰虛空。三者、見上高山。四者、見多人眾頂禮圍繞。”
摩訶摩耶夫人將此事奏告淨飯王。淨飯王召集了些相師婆羅門,請他們解夢。他們回答:「王大夫人必當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莊嚴其身。若紹王位,當乘金輪,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證法王位,名聞十方,作眾生父。」

誕生
根據《八十誦律》、巴利文《中部·希有未曾有法經》和《長部·大本經》記載,摩耶夫人在其父王的蘭毘尼園無憂樹下,站立生下了釋迦牟尼。 《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和《長阿含經·大本經》有佛從母右脇出生的說法。
於此有一傳說故事,悉達多太子誕生後向四方行七步,右手捧著太陽,左手捧著月亮,說「天地之間,唯我獨尊」(佛性最尊)之偈句。
仙人阿私陀,在聽聞太子出生後,立即來到王宮。阿私陀以天眼通觀其未來,起初面露微笑,但一會兒,卻又顯出悲傷。在一旁圍觀的人都被他的怪異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釋說,他微笑是因為太子必定覺悟成佛;他悲傷是因為他自己不久於人世,往生無色界,如此他就無法獲益於覺者超人的智慧。

早年生活
釋迦牟尼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Mahāprajāpati Gautamī,也譯為“大愛道·瞿曇彌”)撫養成人,有說只稱“乳母”撫養未具姓名。大乘佛教佛陀傳記說大愛道·瞿曇彌是佛陀的姨母。
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宮殿,《佛本行集經》等記載他有三位夫人,第一夫人是釋種女耶輸陀羅或瞿夷,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過著在一般人眼中看似舒適且豪華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感受與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對自己對世界會有更多更深的困惑與不安。

出家成道
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人稱四門之遊,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
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邏伽藍(Alara Kalama)。阿羅邏為數論派上師,日後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羅邏伽藍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定的禪定狀態(以色空識三者均無所有故名)。不久釋迦牟尼達到了阿羅邏所教導的一切,使後者大為嘆服,建議合作領導他的沙門團體。然而釋迦牟尼卻不滿足於這種學說而選擇退出。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隨鬱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又譯作非有想非無想定)的禪定狀態。但是他認為這仍然不是解脫的境界,然而釋迦牟尼已經找不到老師。

覺悟成佛
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忍受飢餓痛苦。在一次苦行中昏倒了,巧遇牛奶女救祂一命並給祂牛奶喝。從此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修行要不鬆不緊不要吃太飽也不要太餓簡單的說就是中道。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依南傳大藏經記載,釋迦牟尼入四種禪,得三明,現觀四諦與十二緣起而成無上正等正覺。北傳佛教說,釋迦牟尼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

傳播佛教
佛陀悟道之後,在鹿野苑開始傳道,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此為出家僧團的開端。後來波羅奈國長者之子耶舍,與其他四位友人,一同加入僧團,成為佛陀弟子,隨後城中其他豪族有五十人也加入,僧團在此擴張,也開始有了在家居士的護持,耶舍的父母,成為僧團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舍利弗、目犍連在聽到馬勝比丘說法後,率二百弟子加入僧團;隨後迦葉三兄弟率領一千名弟子加入,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弟子常隨遊行,是佛陀僧團的骨幹,又稱常隨眾。
佛陀教團以此為中心,逐漸擴大教化。淨飯王聽到佛陀的消息,派遣侍者前往,邀請佛陀回國說法。釋迦族的貴族子弟,如富樓那尊者、阿難陀、提婆達多、難陀等人,紛紛加入僧團。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化了許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大迦葉等。他為了度化眾生,走遍印度各地,以摩揭陀、憍薩羅、拔沙三國為中心,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25年。

三轉法輪
阿含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轉法輪」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四聖諦,稱為三轉法輪。
而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在色究竟天先說《華嚴經》,但此了義之教甚難領會,所以佛陀漸次成熟不同根性的眾生的善根,使眾生入於佛乘。在《解深密經》中即說明佛在人間「初轉法輪」先從四聖諦(即苦集滅道)開始,說明眾生的流轉到煩惱的還滅;此系列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阿含經》。 「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體解世間一切法皆空無自性,認知到煩惱生死和涅槃是不二的。因此在升起悲憫眾生的大慈悲心同時,有能力不住於涅槃,直至成佛以前不證入實際,能在無數阿僧祇的時間中利益眾生,使其入於無餘涅槃;此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為《大品般若經》及《小品般若經》。有些眾生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分別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唯識方廣諸經、《如來藏經》、《妙法蓮華經》,以更顯了的方式說明般若經等開示的「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對「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眾生看來,這道理深而又密,所以必須以方便解釋一番,才能淺顯明了,能信能解,究竟了義。

般涅槃
八十歲時,佛陀在毘舍離城坐雨安居,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後食用鐵匠純陀(週那)奉獻的世間奇珍栴檀樹耳(Sukara -maddava),重病發作(南傳記載為痢疾,北傳記載為背痛)。釋迦牟尼口渴,讓阿難去給他打水喝。釋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們繼續向前走。走到拘尸那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雜阿含經》記載為“繩床” ),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Subhadra)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佛於此拘尸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捨利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塔(即舍利塔)供養。

弟子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摩訶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比丘尼眾中的佼佼者,則有大愛道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差摩比丘尼等。

身后事迹
在佛涅槃後的坐雨安居,摩訶迦葉率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集會合誦經典;由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經過大眾的認可,這是佛教的第一次結集。此後弟子們陸續彙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又通過多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佛教在印度孔雀帝國阿育王時代傳遍印度全境並對外傳播至斯里蘭卡、金地等地。
關於釋迦牟尼佛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部派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
公元十二世紀後佛教在印度本土絕跡,隨著現代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Category
Nhạc Niệm Phật (tiếng Hoa) - Amituofo,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