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85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戊三、求法皆獲善利
【經】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
【解】經曰:凡求是法,「皆獲善利」。
戊四、安住無疑免墮
【經】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解】下復普勸斷疑生信。若欲說法利人,則自身首須斷盡纖疑。故應「安住無疑」,老實持念,勿生疑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諸善之本。當奉為綱宗,安住如是法中。「應常修習,使無疑滯」。蓋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欲斷疑根,應知方便。疑惑不斷,只因慧心不朗。慧心不朗者,只以三垢障深。據《安樂集》,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瞋癡一切諸障。垢去明生,則無疑滯矣。如是則不墮於諸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珍寶喻彼中之樂,牢獄喻未得究竟解脫,而不自在也。
又《安樂集》曰:「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道綽大師此言,剖開諸佛秘藏,直顯淨宗心髓。但能信受奉行,依相專至,老實念去,縱未離相,決定往生淨土。依相專至,凡夫能行。離相乃菩薩境界。《金剛經》「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實非凡夫生滅之心所能及也。淨宗妙用,實為方便中之方便。
戊三、求法皆獲善利
【經】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
【解】經曰:凡求是法,「皆獲善利」。
戊四、安住無疑免墮
【經】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解】下復普勸斷疑生信。若欲說法利人,則自身首須斷盡纖疑。故應「安住無疑」,老實持念,勿生疑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諸善之本。當奉為綱宗,安住如是法中。「應常修習,使無疑滯」。蓋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欲斷疑根,應知方便。疑惑不斷,只因慧心不朗。慧心不朗者,只以三垢障深。據《安樂集》,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瞋癡一切諸障。垢去明生,則無疑滯矣。如是則不墮於諸天、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如是等等「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珍寶喻彼中之樂,牢獄喻未得究竟解脫,而不自在也。
又《安樂集》曰:「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道綽大師此言,剖開諸佛秘藏,直顯淨宗心髓。但能信受奉行,依相專至,老實念去,縱未離相,決定往生淨土。依相專至,凡夫能行。離相乃菩薩境界。《金剛經》「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實非凡夫生滅之心所能及也。淨宗妙用,實為方便中之方便。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