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70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己四、問答 分二 庚一、問答不求往生所以 分二 辛一、問
【經】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解】慈氏大士,以無緣大慈,憫念末世中有一類眾生,雖亦修善,但不求生西方淨土。故發斯問。
辛二、答
【經】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解】佛答:此一類眾生,缺少智慧,迷戀天人之福,故不願生。
庚二、問答免輪迴之所以 分二 辛一、問
【經】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
【解】慈氏復云:「不求佛剎,何免輪迴」。此有二義:其一者,專指如上之人,妄謂西方之樂不如天界。如是虛妄分別,不求生淨土。不知修善之福,雖得生天,但天壽盡後,仍復輪轉。其二者,泛指各宗行人,雖能精進修持,但不以彌陀淨土為歸宿,專仗自力。則難於現在生中,坐斷生死,仍受後有,故云「何免輪迴」。
辛二、答 分二 壬一、答輪迴因 分二 癸一、著世間福田 分二 子一、邪見修福難出
【經】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捨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解】「佛言」下,更明著相與離相之得失利害。著相修福,難免輪迴。離相求生,永得解脫。右段先明著世間福,不出輪迴。蓋彼等雖種善根,但貪人天福報,不能離相,不求佛慧。「雖復修福,求人天果」,故不能出三界牢獄。「得報之時,一切豐足」。暫享世樂,福盡還墮,後患無窮。命終之後,親眷雖為之懺罪祈福,修法誦經,欲相救度。但彼之邪見根深,執迷不悟。因「邪見業王,未能捨離」。以邪見故,不生正信,故此邪見實為諸惡業之王。故云「邪見業王」。故「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子二、愚癡不修難救
【經】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解】右文所指,更甚前者。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故不能出輪迴。此則愚癡更甚。不種善根,反恃世智聰辯,驕慢自大。不生正信,助長邪心。不知世智辯聰,正是八難之一。邪見顛倒,反以為美。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
己四、問答 分二 庚一、問答不求往生所以 分二 辛一、問
【經】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解】慈氏大士,以無緣大慈,憫念末世中有一類眾生,雖亦修善,但不求生西方淨土。故發斯問。
辛二、答
【經】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解】佛答:此一類眾生,缺少智慧,迷戀天人之福,故不願生。
庚二、問答免輪迴之所以 分二 辛一、問
【經】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
【解】慈氏復云:「不求佛剎,何免輪迴」。此有二義:其一者,專指如上之人,妄謂西方之樂不如天界。如是虛妄分別,不求生淨土。不知修善之福,雖得生天,但天壽盡後,仍復輪轉。其二者,泛指各宗行人,雖能精進修持,但不以彌陀淨土為歸宿,專仗自力。則難於現在生中,坐斷生死,仍受後有,故云「何免輪迴」。
辛二、答 分二 壬一、答輪迴因 分二 癸一、著世間福田 分二 子一、邪見修福難出
【經】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邪見業王。未能捨離。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解】「佛言」下,更明著相與離相之得失利害。著相修福,難免輪迴。離相求生,永得解脫。右段先明著世間福,不出輪迴。蓋彼等雖種善根,但貪人天福報,不能離相,不求佛慧。「雖復修福,求人天果」,故不能出三界牢獄。「得報之時,一切豐足」。暫享世樂,福盡還墮,後患無窮。命終之後,親眷雖為之懺罪祈福,修法誦經,欲相救度。但彼之邪見根深,執迷不悟。因「邪見業王,未能捨離」。以邪見故,不生正信,故此邪見實為諸惡業之王。故云「邪見業王」。故「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子二、愚癡不修難救
【經】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解】右文所指,更甚前者。前者修善,但求世福,故不能出輪迴。此則愚癡更甚。不種善根,反恃世智聰辯,驕慢自大。不生正信,助長邪心。不知世智辯聰,正是八難之一。邪見顛倒,反以為美。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