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21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欲害真人」,《魏譯》作「欲殺真人」,《漢譯》作「欲殺羅漢」。《玄應音義》曰:「真人是阿羅漢也。」又《法華疏記》云:「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殺阿羅漢即為五逆重罪。又「鬪亂僧眾」:「鬪」者,鬪諍也。「亂」者,錯也,作逆也。按此即五逆中之「破和合僧」。對於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眾,以手段離間之,使之鬪亂,令廢法事,名為破和合僧。《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云何為五?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鬪亂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此五乃無間業,感無間地獄之苦果。以上明癡瞋之惡。
「愚癡蒙昧」以下,皆正明癡惡出生之痛。「蒙昧」者,無知也。愚癡無知,反「自為智慧」,自以為是,實為愚癡之極。又因愚癡,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此生之所從來,亦不知死後向何處去。不明因果,不信輪迴。不知利他,唯圖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莊子曰:「愛人利物謂之仁」,「順」者,和順。)唯知自私,故「希望長生」。
癸四、障蔽現前
【經】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解】如是之人心愚行劣,雖「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蓋因如是癡人,心中茅塞,雖聞良言,不能領解,此正顯癡毒所招感之苦痛。故《淨影疏》曰:「現有愚癡,闇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為痛。」蓋謂愚癡覆心,故蒙昧無知,此實為人生之巨痛。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義寂云:「生死為大命,窮逼為小命。」「悔懼」者,望西云:「悔懼等者,命欲終時,獄火來現,見此相時,生懼生悔,悔懼俱臨,故云交至。」獄火逼身,是為燒也。人若不於有生之年,預先修善,至命終時,方始悔恨。但為時已晚,後悔莫及。「豫」即預,為預先之義。
「欲害真人」,《魏譯》作「欲殺真人」,《漢譯》作「欲殺羅漢」。《玄應音義》曰:「真人是阿羅漢也。」又《法華疏記》云:「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殺阿羅漢即為五逆重罪。又「鬪亂僧眾」:「鬪」者,鬪諍也。「亂」者,錯也,作逆也。按此即五逆中之「破和合僧」。對於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眾,以手段離間之,使之鬪亂,令廢法事,名為破和合僧。《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云何為五?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鬪亂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此五乃無間業,感無間地獄之苦果。以上明癡瞋之惡。
「愚癡蒙昧」以下,皆正明癡惡出生之痛。「蒙昧」者,無知也。愚癡無知,反「自為智慧」,自以為是,實為愚癡之極。又因愚癡,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此生之所從來,亦不知死後向何處去。不明因果,不信輪迴。不知利他,唯圖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莊子曰:「愛人利物謂之仁」,「順」者,和順。)唯知自私,故「希望長生」。
癸四、障蔽現前
【經】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解】如是之人心愚行劣,雖「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蓋因如是癡人,心中茅塞,雖聞良言,不能領解,此正顯癡毒所招感之苦痛。故《淨影疏》曰:「現有愚癡,闇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為痛。」蓋謂愚癡覆心,故蒙昧無知,此實為人生之巨痛。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義寂云:「生死為大命,窮逼為小命。」「悔懼」者,望西云:「悔懼等者,命欲終時,獄火來現,見此相時,生懼生悔,悔懼俱臨,故云交至。」獄火逼身,是為燒也。人若不於有生之年,預先修善,至命終時,方始悔恨。但為時已晚,後悔莫及。「豫」即預,為預先之義。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