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10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庚二、徵釋所以
【經】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解】「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勝緣,又復善報強勝,作善為易。此土無此二緣。」「開化」即佛開導教化也。下文「唯此五惡世間」至「離五燒」,其義如文。
庚三、令捨惡得福
【經】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解】「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嘉祥疏》云:「降化其意者,悕(願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順教修行。」淨影與嘉祥均謂五善即五戒。「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嘉祥疏》曰:「『獲其福德』者,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近果者,如《淨影疏》曰:「由持五戒,於現在世,身安無苦。」遠果者,得生極樂,定證涅槃。如《淨影疏》曰:「後生彌陀,終得涅槃。」現世安樂,身後往生,故云「獲其福德」。
庚四、違教成五惡 分三 辛一、徵數
【經】何等為五。
辛二、別釋 分五 壬一、殺 分五 癸一、共造殺業
【經】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
【解】在惡之中,首標殺生惡。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極也),損他之中,無過奪命。」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所最惜者,命也。是以殺害他生,最為大惡。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殺人。
文中先明殺惡。文曰:「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伏」者,降伏。「尅」同剋,克也,殺也。(見《中華大字典》)《會疏》曰:「『強者伏弱』者: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人畜皆然。『轉相尅賊』者:『尅』謂制勝、殺害。『賊』謂賊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轉相』。」又憬興曰:「『尅』者殺也。『賊』者害也。」「殘害」者,凶殘傷害。「殺傷」者,殺生致死或傷害其身。「吞噉」。「噉」者吞也,吃也。蛇能吞蛙,蛙食蚯蚓,故云「迭相吞噉」。以上諸句,明殺生惡。
庚二、徵釋所以
【經】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解】「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嘉祥疏》曰:「他土中多有勝緣,又復善報強勝,作善為易。此土無此二緣。」「開化」即佛開導教化也。下文「唯此五惡世間」至「離五燒」,其義如文。
庚三、令捨惡得福
【經】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解】「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者,《嘉祥疏》云:「降化其意者,悕(願也)心入道,令持五善故,順教修行。」淨影與嘉祥均謂五善即五戒。「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嘉祥疏》曰:「『獲其福德』者,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近果者,如《淨影疏》曰:「由持五戒,於現在世,身安無苦。」遠果者,得生極樂,定證涅槃。如《淨影疏》曰:「後生彌陀,終得涅槃。」現世安樂,身後往生,故云「獲其福德」。
庚四、違教成五惡 分三 辛一、徵數
【經】何等為五。
辛二、別釋 分五 壬一、殺 分五 癸一、共造殺業
【經】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
【解】在惡之中,首標殺生惡。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極也),損他之中,無過奪命。」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所最惜者,命也。是以殺害他生,最為大惡。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殺人。
文中先明殺惡。文曰:「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伏」者,降伏。「尅」同剋,克也,殺也。(見《中華大字典》)《會疏》曰:「『強者伏弱』者: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人畜皆然。『轉相尅賊』者:『尅』謂制勝、殺害。『賊』謂賊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轉相』。」又憬興曰:「『尅』者殺也。『賊』者害也。」「殘害」者,凶殘傷害。「殺傷」者,殺生致死或傷害其身。「吞噉」。「噉」者吞也,吃也。蛇能吞蛙,蛙食蚯蚓,故云「迭相吞噉」。以上諸句,明殺生惡。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