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06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辛二、念佛杜惡
【經】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
【解】「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以念佛方是「敬荷佛恩」。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實為佛恩中最上之恩。又以念佛方是「三業敬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身口意三,全入佛中,始是真實歸敬。若欲真實念佛,首須「截斷狐疑」。狐性多疑,故云狐疑。行人不能絕疑,不敢勇猛直前,謂之狐疑。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倘時信時疑,半信半疑,或勉強試念,而意實未安;或口雖念佛,而心慕他宗,皆非真實念也。要之,疑情不斷,正信難生。信願有虧,資糧欠缺。故須「截斷狐疑」,老實念去,驀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是才是「大善」。
明斷疑而念佛。下復明,念佛即能斷疑也。《安樂集》云:「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瞋癡。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愚癡少智,心則狐疑。念佛除癡,疑情自斷。蓮池靈峰兩大師均云「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此乃「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之又一義也。
「拔諸愛欲」。憬興云:「拔欲者,令離煩惱。」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故勸拔除愛欲。「杜眾惡源」,「杜」者,塞也。《淨影疏》曰:「杜眾惡源,令離惡業。杜猶塞也。惡業是其惡道家本。名眾惡源。教之斷塞,目之為杜。」其大意為:杜眾惡源之意,即是令離惡業。因惡業使人入惡道,乃惡趣之本,故稱為惡源。故應杜塞云云。望西同之。疏曰:「杜眾等者,令斷惡業。流轉生死,惡業為源。故云之源。」《會疏》異是,疏曰:「諸煩惱中,瞋恚為最,故云之源。亦指無明為之源。佛悉斷盡,更無餘殘」。故云「杜眾惡源」也。以上兩釋,不妨同參。《會疏》就佛邊說。《淨影疏》等,則指行人下手處也。
辛二、念佛杜惡
【經】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
【解】「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以念佛方是「敬荷佛恩」。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實為佛恩中最上之恩。又以念佛方是「三業敬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身口意三,全入佛中,始是真實歸敬。若欲真實念佛,首須「截斷狐疑」。狐性多疑,故云狐疑。行人不能絕疑,不敢勇猛直前,謂之狐疑。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倘時信時疑,半信半疑,或勉強試念,而意實未安;或口雖念佛,而心慕他宗,皆非真實念也。要之,疑情不斷,正信難生。信願有虧,資糧欠缺。故須「截斷狐疑」,老實念去,驀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是才是「大善」。
明斷疑而念佛。下復明,念佛即能斷疑也。《安樂集》云:「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瞋癡。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愚癡少智,心則狐疑。念佛除癡,疑情自斷。蓮池靈峰兩大師均云「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此乃「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之又一義也。
「拔諸愛欲」。憬興云:「拔欲者,令離煩惱。」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故勸拔除愛欲。「杜眾惡源」,「杜」者,塞也。《淨影疏》曰:「杜眾惡源,令離惡業。杜猶塞也。惡業是其惡道家本。名眾惡源。教之斷塞,目之為杜。」其大意為:杜眾惡源之意,即是令離惡業。因惡業使人入惡道,乃惡趣之本,故稱為惡源。故應杜塞云云。望西同之。疏曰:「杜眾等者,令斷惡業。流轉生死,惡業為源。故云之源。」《會疏》異是,疏曰:「諸煩惱中,瞋恚為最,故云之源。亦指無明為之源。佛悉斷盡,更無餘殘」。故云「杜眾惡源」也。以上兩釋,不妨同參。《會疏》就佛邊說。《淨影疏》等,則指行人下手處也。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