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93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首句謂彼國於各輩諸往生者,皆不逆不違。至於次句,古有二釋:㈠淨影曰:「其國不逆違,彰前『易往』。自然所牽,顯前『無人』。娑婆眾生,久習蓋纏,自然為之牽縛不去,故彼『無人』。」疏謂極樂於諸往生者,毫無違逆,故前云「易往」。但娑婆之人,久在煩惱蓋覆纏縛之中,自然受其牽縛,不生厭離,焉能往生,故云「無人」。㈡另者,法住師云:「言自然所牽者,因圓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嘉祥云:「修因竅招果,則為此果所牽也。」(「竅」者,常云竅要、竅妙、竅門、訣竅,隱寓精要、巧妙、洽當、關鍵等義,故用以加強修因招果之語氣。)二師同旨。皆謂修因得果,自然可以往生也。以上所說雖異,但皆能順經意。
壬五、壽樂無極
【經】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解】「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捐」者,棄除也。厭離心切,於世無求。心懷空寂,淨無垢染,猶如虛空,故云「捐志若虛空」,亦即萬緣放下也。「道德」者,正法名為道。得道而不失,謂為德。「勤行求道德」,亦即一念單提也。「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世間無有真長生法,唯有往生,才得長生,經云「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於彼國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見佛聞法,隨意修習,直至成佛。故云:「壽樂無有極」。
壬六、應知離苦
【經】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解】彼土名為極樂、安樂、安養,彼佛名為無量壽、無量光。勝妙如是,理應欣求。娑婆穢土,實應厭離,何更貪著世間俗事,譊譊而憂無常。「譊譊」喧也,爭吵也。此指爭競喧鬧之態。世人貪戀所有,咸欲常保,而實無常,故以為憂。但憂亦無濟也。於是引出此下《勸諭策進品》之全文。
本品顯淨土妙德,勸導求生。下品則示穢土惡苦,令知厭離。
庚二、示穢土惡令知厭離 分六
◎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解】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淨定安樂,令眾欣慕,發願求生。本品則說娑婆穢惡,眾生障重,三毒熾盛,因惑造業,苦報無盡,沉溺苦海,痛不可言。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首句謂彼國於各輩諸往生者,皆不逆不違。至於次句,古有二釋:㈠淨影曰:「其國不逆違,彰前『易往』。自然所牽,顯前『無人』。娑婆眾生,久習蓋纏,自然為之牽縛不去,故彼『無人』。」疏謂極樂於諸往生者,毫無違逆,故前云「易往」。但娑婆之人,久在煩惱蓋覆纏縛之中,自然受其牽縛,不生厭離,焉能往生,故云「無人」。㈡另者,法住師云:「言自然所牽者,因圓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嘉祥云:「修因竅招果,則為此果所牽也。」(「竅」者,常云竅要、竅妙、竅門、訣竅,隱寓精要、巧妙、洽當、關鍵等義,故用以加強修因招果之語氣。)二師同旨。皆謂修因得果,自然可以往生也。以上所說雖異,但皆能順經意。
壬五、壽樂無極
【經】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解】「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捐」者,棄除也。厭離心切,於世無求。心懷空寂,淨無垢染,猶如虛空,故云「捐志若虛空」,亦即萬緣放下也。「道德」者,正法名為道。得道而不失,謂為德。「勤行求道德」,亦即一念單提也。「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世間無有真長生法,唯有往生,才得長生,經云「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於彼國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見佛聞法,隨意修習,直至成佛。故云:「壽樂無有極」。
壬六、應知離苦
【經】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解】彼土名為極樂、安樂、安養,彼佛名為無量壽、無量光。勝妙如是,理應欣求。娑婆穢土,實應厭離,何更貪著世間俗事,譊譊而憂無常。「譊譊」喧也,爭吵也。此指爭競喧鬧之態。世人貪戀所有,咸欲常保,而實無常,故以為憂。但憂亦無濟也。於是引出此下《勸諭策進品》之全文。
本品顯淨土妙德,勸導求生。下品則示穢土惡苦,令知厭離。
庚二、示穢土惡令知厭離 分六
◎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解】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淨定安樂,令眾欣慕,發願求生。本品則說娑婆穢惡,眾生障重,三毒熾盛,因惑造業,苦報無盡,沉溺苦海,痛不可言。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