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91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明也」。此明字下得好。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也。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即是心也。「洞達」者,「洞」者,洞然明白也;「達」者,識心達本也。窮盡心源,故曰「洞達」。《會疏》以證入釋「洞達」,即此義也。「無邊際」者,豎窮上下,橫裹八方,無有邊際,不可窮盡。佛智所照,亦復如是。故《會疏》曰:「是則佛智所照也。」至於《嘉祥疏》曰:「證果,無有形色上下好醜之異。洞達是智。無邊際是真諦境。」疏意所證果覺,無諸差異,是無上下。智契真諦境,故無邊際。與《會疏》同義。至於《淨影疏》又有一說,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揀也)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於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云『洞達無邊際』耳。」疏謂上中下三輩皆得往生,故云無上下。極樂人民皆神通無邊,故云無邊際。三說正宜合參。
辛五、極勸往生 分六 壬一、極勸勤求
【經】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解】此段以前,所說皆極樂聖眾之功德智慧。此段乃世尊喚醒法會大眾,精勤修習,求生極樂之辭。前所開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個個現成,本自清淨,能生萬法。悟則頓契本佛,迷則妄淪生死。於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諭。大眾即知「是心是佛」,當即精進,「是心作佛」。故曰:「宜各勤精進」云云。「各」者,不僅當時在會之人,實兼指後世一切能聞此法者,各各皆應依此慈教,信受奉行,念佛往生。正顯「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佛勸大眾,各各皆應精進勤修,努力自為,求生淨土,徹證本心,圓滿佛智也。「勤」者,《俱舍論》曰:「勤謂令心勇悍為性。」亦即精進之義。「求」者,求道,亦即求生淨土也。經中《至心精進品》曰:「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故下曰「必得超絕去」也。經中「自求」之自字,至為緊要。經云:「汝自當知」、「汝應自攝」,均與此同旨。《會疏》曰:「欣求在己。己,自心,故云自求。」蓋淨宗雖為他力法門,但行人若不自心精進,斷除疑惑,深生正信,切願求生,亦決無往生之理。故佛訓勉,「努力自求之」。
「明也」。此明字下得好。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也。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即是心也。「洞達」者,「洞」者,洞然明白也;「達」者,識心達本也。窮盡心源,故曰「洞達」。《會疏》以證入釋「洞達」,即此義也。「無邊際」者,豎窮上下,橫裹八方,無有邊際,不可窮盡。佛智所照,亦復如是。故《會疏》曰:「是則佛智所照也。」至於《嘉祥疏》曰:「證果,無有形色上下好醜之異。洞達是智。無邊際是真諦境。」疏意所證果覺,無諸差異,是無上下。智契真諦境,故無邊際。與《會疏》同義。至於《淨影疏》又有一說,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揀也)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於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云『洞達無邊際』耳。」疏謂上中下三輩皆得往生,故云無上下。極樂人民皆神通無邊,故云無邊際。三說正宜合參。
辛五、極勸往生 分六 壬一、極勸勤求
【經】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解】此段以前,所說皆極樂聖眾之功德智慧。此段乃世尊喚醒法會大眾,精勤修習,求生極樂之辭。前所開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個個現成,本自清淨,能生萬法。悟則頓契本佛,迷則妄淪生死。於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諭。大眾即知「是心是佛」,當即精進,「是心作佛」。故曰:「宜各勤精進」云云。「各」者,不僅當時在會之人,實兼指後世一切能聞此法者,各各皆應依此慈教,信受奉行,念佛往生。正顯「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佛勸大眾,各各皆應精進勤修,努力自為,求生淨土,徹證本心,圓滿佛智也。「勤」者,《俱舍論》曰:「勤謂令心勇悍為性。」亦即精進之義。「求」者,求道,亦即求生淨土也。經中《至心精進品》曰:「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故下曰「必得超絕去」也。經中「自求」之自字,至為緊要。經云:「汝自當知」、「汝應自攝」,均與此同旨。《會疏》曰:「欣求在己。己,自心,故云自求。」蓋淨宗雖為他力法門,但行人若不自心精進,斷除疑惑,深生正信,切願求生,亦決無往生之理。故佛訓勉,「努力自求之」。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