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90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又參照上引經文中,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此正是《往生論》所云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
壬二、性德妙用
【經】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解】「鬱單成七寶」。「鬱單」具云「鬱單羅究留」,或作鬱單越、俱盧等。此其略稱。乃四大洲中,北方大洲之名。義為高上作、上勝生、高勝。《玄應音義》曰:「此譯言高上作,謂高上於餘方也,亦言勝。」又云「俱盧洲,此云上勝,亦云勝生。」又《起世因本經》謂此洲「於四天下,比餘三洲,最上最妙最勝彼。」又《吳譯》作「鬱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據《華嚴疏鈔十三》云:「鬱單越,此云勝生。以定壽千歲,衣食自然故。」彼洲人民毋須耕織勞作,而衣食自然豐足。《吳譯》「鬱單之自然」意即指此。本經作「鬱單成七寶」,實為《吳譯》二句之合,意謂如彼鬱單洲自然豐足,出生衣食諸物,而自然出生勝上之七寶。「橫攬成萬物」者:「橫」指空間,「攬」,撮持、引取之義。指自然於十方虛空中流現萬物。「萬物」者,一切物也。此萬事萬物,皆生於自然之根本。如《首楞嚴經》:「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也。至於極樂,亦復如是,乃由於彌陀大願之所成,眾生淨心之所具。故經中「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
「光精明俱出」。「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淨,「出」者出現。自心本具萬德。無明垢盡,則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齊頭並出,故云「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經云「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云「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也。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者,《會疏》曰:「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下。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是則佛智所照也。著,明也。洞達,證入義也。」據疏意,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所謂理體,即「自然之根本」。所謂佛智,乃洞達從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體用一如,理智無二,能所雙泯,絕待圓融,言思莫及。「無上下」者,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皆顯平等之義。平等故無上下。「著」者,顯著、昭著,即顯露之義。故《會疏》曰:「著」者,「明也」。此明字下得好。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也。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即是心也。
又參照上引經文中,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此正是《往生論》所云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
壬二、性德妙用
【經】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解】「鬱單成七寶」。「鬱單」具云「鬱單羅究留」,或作鬱單越、俱盧等。此其略稱。乃四大洲中,北方大洲之名。義為高上作、上勝生、高勝。《玄應音義》曰:「此譯言高上作,謂高上於餘方也,亦言勝。」又云「俱盧洲,此云上勝,亦云勝生。」又《起世因本經》謂此洲「於四天下,比餘三洲,最上最妙最勝彼。」又《吳譯》作「鬱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據《華嚴疏鈔十三》云:「鬱單越,此云勝生。以定壽千歲,衣食自然故。」彼洲人民毋須耕織勞作,而衣食自然豐足。《吳譯》「鬱單之自然」意即指此。本經作「鬱單成七寶」,實為《吳譯》二句之合,意謂如彼鬱單洲自然豐足,出生衣食諸物,而自然出生勝上之七寶。「橫攬成萬物」者:「橫」指空間,「攬」,撮持、引取之義。指自然於十方虛空中流現萬物。「萬物」者,一切物也。此萬事萬物,皆生於自然之根本。如《首楞嚴經》:「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也。至於極樂,亦復如是,乃由於彌陀大願之所成,眾生淨心之所具。故經中「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
「光精明俱出」。「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淨,「出」者出現。自心本具萬德。無明垢盡,則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齊頭並出,故云「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經云「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云「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也。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者,《會疏》曰:「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下。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是則佛智所照也。著,明也。洞達,證入義也。」據疏意,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所謂理體,即「自然之根本」。所謂佛智,乃洞達從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體用一如,理智無二,能所雙泯,絕待圓融,言思莫及。「無上下」者,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皆顯平等之義。平等故無上下。「著」者,顯著、昭著,即顯露之義。故《會疏》曰:「著」者,「明也」。此明字下得好。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也。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即是心也。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