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52集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己二、主伴宏願 分四 庚一、稱願度生
【經】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解】但有菩薩,發殊勝大願。願入生死界,教化有情。彼土菩薩親聞彌陀說法,即以所聞, 轉教眾生。故所說法,親承如來。故亦如獅子之吼也。「擐」者,以身被挂鎧甲,名為擐。胄者,鎧也。甲胄乃古代戰士被衣於身,以防矢石傷自肉體。以喻大心行人,為敵生死,以誓願為鎧甲,護衛本身慧命;「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與此全同。從極樂再來此界之人,雖於五濁惡世,示為凡夫,亦有生死。但直至成佛,永離惡趣。並生生世世,常憶宿命,不昧本因。「示現同彼」,「彼」者穢土眾生。
庚二、佛意度生
【經】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
【解】極樂大士能發如是宏深誓願者,蓋因彌陀本願加威,亦復是本身善隨佛學也。彌陀本意,唯願眾生往生彼土,得涅槃道,悉皆成佛。(又「泥洹」即涅槃。)
庚三、輾轉教脫
【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解】新成之佛,復度眾生。所度眾生,又皆成佛,又復度生。故云「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庚四、所生無盡 分二 辛一、正說 (度生願滿)
【經】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解】以如是輾轉度脫故,十方世界之菩薩、二乘、六道四生種種眾生,得生極樂,證道成佛者,「不可勝數」。因往生者眾,非數量所能及。
辛二、喻明 (能容設喻)
【經】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
【解】或疑,十方聖凡,咸歸極樂。彼一剎土,寧能廣容?是義不然。蓋極樂國土,「常如一法,不為增多」。佛云「一法」,義理甚深,眾生難明,故佛以大海為喻,以明其義。以大海喻極樂,諸水喻十方往生之士。諸水入海,大海不增。以喻十方往生,極樂之眾亦不增也。又彼土大士,重返穢土,救度群生,其數亦無量,但極樂聖眾,亦無減少。故云「常如一法」,「寧有增減」。於一法中,無有增減之義。茲再以世間數學之理為喻。數學有「無量大」或「無限大」之義,以符號為∞。謂其數之大,超越限量,故名無限大。於是以∞加一切有限之數,仍等於∞。因∞表無量大,或增某數,便大於∞者,∞即不成為無量大矣。又以∞減一切有限之數,亦仍等於∞。因∞若一減便少,即不是無量大矣。故此∞,「常如一法」,「寧可增減」。今極樂者,實為無限大中之無限大,蓋已超逾一切世間之無量大矣。
又上經文正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殊勝微妙境界。蓋極樂即是華藏,故廣狹自在,一多相即,互融互攝,非言思所能及。
己三、結歸彌陀
【經】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
己二、主伴宏願 分四 庚一、稱願度生
【經】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解】但有菩薩,發殊勝大願。願入生死界,教化有情。彼土菩薩親聞彌陀說法,即以所聞, 轉教眾生。故所說法,親承如來。故亦如獅子之吼也。「擐」者,以身被挂鎧甲,名為擐。胄者,鎧也。甲胄乃古代戰士被衣於身,以防矢石傷自肉體。以喻大心行人,為敵生死,以誓願為鎧甲,護衛本身慧命;「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與此全同。從極樂再來此界之人,雖於五濁惡世,示為凡夫,亦有生死。但直至成佛,永離惡趣。並生生世世,常憶宿命,不昧本因。「示現同彼」,「彼」者穢土眾生。
庚二、佛意度生
【經】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
【解】極樂大士能發如是宏深誓願者,蓋因彌陀本願加威,亦復是本身善隨佛學也。彌陀本意,唯願眾生往生彼土,得涅槃道,悉皆成佛。(又「泥洹」即涅槃。)
庚三、輾轉教脫
【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解】新成之佛,復度眾生。所度眾生,又皆成佛,又復度生。故云「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庚四、所生無盡 分二 辛一、正說 (度生願滿)
【經】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解】以如是輾轉度脫故,十方世界之菩薩、二乘、六道四生種種眾生,得生極樂,證道成佛者,「不可勝數」。因往生者眾,非數量所能及。
辛二、喻明 (能容設喻)
【經】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
【解】或疑,十方聖凡,咸歸極樂。彼一剎土,寧能廣容?是義不然。蓋極樂國土,「常如一法,不為增多」。佛云「一法」,義理甚深,眾生難明,故佛以大海為喻,以明其義。以大海喻極樂,諸水喻十方往生之士。諸水入海,大海不增。以喻十方往生,極樂之眾亦不增也。又彼土大士,重返穢土,救度群生,其數亦無量,但極樂聖眾,亦無減少。故云「常如一法」,「寧有增減」。於一法中,無有增減之義。茲再以世間數學之理為喻。數學有「無量大」或「無限大」之義,以符號為∞。謂其數之大,超越限量,故名無限大。於是以∞加一切有限之數,仍等於∞。因∞表無量大,或增某數,便大於∞者,∞即不成為無量大矣。又以∞減一切有限之數,亦仍等於∞。因∞若一減便少,即不是無量大矣。故此∞,「常如一法」,「寧可增減」。今極樂者,實為無限大中之無限大,蓋已超逾一切世間之無量大矣。
又上經文正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殊勝微妙境界。蓋極樂即是華藏,故廣狹自在,一多相即,互融互攝,非言思所能及。
己三、結歸彌陀
【經】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