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38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壬三、歎彼佛剎
【經】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解】㈢讚佛國土。極樂世界「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其形色、光相、名數,皆不能稱說,亦無能清辯。蓋彼土殊勝微妙,非言思所能及。故曰:「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種種莊嚴,入一法句,即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極樂依正,悉是實相功德之所莊嚴,平等普現。故下云「功德普莊嚴」。如是妙土,如經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云「諸佛國難比」。
壬四、歎發大願
【經】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解】㈣讚感人發心。「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十方菩薩見彼土莊嚴清淨,超踰十方,佛號功德,普度一切,因發大心。願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剎土。如《維摩經》云:「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亦能如是濟度,盡未來際。
辛三、佛光益眾 分二 壬一、彌陀放光
【經】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迴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
【解】右文顯感應道交,如來放光加持。《宋譯》曰:「爾時彼佛無量壽,化導他方菩薩心。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從彼面門出。」故知「無量尊」即無量壽佛。「微笑現金容」,於彼佛金容示現微笑之相。《會疏》曰:「『應時』,應菩薩發願時。『欣笑』,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若將授記時,現欣笑。舌相薄淨,如赤銅色。舌上五畫,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寶積經》云:「諸佛常法,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乃至若授菩提記,爾時光明從頂上沒。」彼國純一大乘故,更無餘乘記。故云『從頂入』。」《魏譯》示放光之因,蓋為「當授菩提記」。《嘉祥疏》曰:「正明授記,表得時機,所以欣笑口出。先還從頂入者,表吐言說,為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意謂佛正為大眾授記。因時機成熟,故現微笑。並放光明從口而出。遍照十方,光迴繞佛三匝,入佛頂中。此表為眾所授之記,為至極法身之記,即究竟果覺之記也。又《望西疏》註光明照十方,還入如來頂者,「依《華嚴》表授菩薩成佛記也」。
壬二、會眾互慶
【經】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解】大眾證不退位,皆大歡喜。下明與會大眾,善根成熟,見佛此光明,「即證不退位」。不退者,不退轉之略稱。即阿惟越致菩薩也。是故「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會中諸菩薩,見此瑞相,知蒙授記,復現證不退,故互相慶慰,莫不歡喜也。《嘉祥疏》「人天知相而歡喜。」如《宋譯》曰:「時會一切諸眾生,敬歎佛光未曾有,各各俱發菩提心,願出塵勞登彼岸。」
庚三、本師歎彌陀
【經】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
【解】彌陀放光,隨即說法。故下曰「佛語梵雷震」。此佛字,乃阿彌陀佛也。佛音清淨,故曰梵音。又如梵天王,故曰梵音。《智度論》曰:「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雷震」喻也。《嘉祥疏》云:「震雷能駭動物情,譬說法皆動無明之識也。」又《淨影疏》曰:「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眾生也。」《唐譯》曰:「震大法雷,開悟一切。」綜上諸解,謂彌陀說法音聲如梵天王。演說法要,如大雷震,開悟大眾。此乃本師讚彼彌陀之語。下言「八音暢妙聲」,亦復如是。「八音」者,如來所得八種音聲。《梵摩喻經》謂八音為:「一最好聲。其聲哀妙。二易了聲。言辭辨了。三調和聲。大小得中(聞者和融,自然會於中道之理。)四柔軟聲。其聲柔軟(聞者喜悅,捨剛強意,自然入律。)五不誤聲。言無錯失。(聞者各得正見,離九十五種外道之邪非。)六不女聲。其聲雄朗。(聞者敬服,魔外歸順。)七尊慧聲。言有威肅,如世尊重,有慧人聲。(聞者尊重,智解開朗。)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聞者皆證甚深之理)」又八音者,嘉祥師云:「一響,二徹,三清,四柔,五哀,六高,七和,八雅。」「暢」者說也,申說也。如《阿彌陀經》曰:「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等。「妙聲」者,妙法音聲也。彌陀具足八音,以演說妙法,故云「八音暢妙聲」也。
壬三、歎彼佛剎
【經】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解】㈢讚佛國土。極樂世界「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其形色、光相、名數,皆不能稱說,亦無能清辯。蓋彼土殊勝微妙,非言思所能及。故曰:「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種種莊嚴,入一法句,即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極樂依正,悉是實相功德之所莊嚴,平等普現。故下云「功德普莊嚴」。如是妙土,如經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云「諸佛國難比」。
壬四、歎發大願
【經】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解】㈣讚感人發心。「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十方菩薩見彼土莊嚴清淨,超踰十方,佛號功德,普度一切,因發大心。願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剎土。如《維摩經》云:「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亦能如是濟度,盡未來際。
辛三、佛光益眾 分二 壬一、彌陀放光
【經】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迴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
【解】右文顯感應道交,如來放光加持。《宋譯》曰:「爾時彼佛無量壽,化導他方菩薩心。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從彼面門出。」故知「無量尊」即無量壽佛。「微笑現金容」,於彼佛金容示現微笑之相。《會疏》曰:「『應時』,應菩薩發願時。『欣笑』,授記之相。如來常住三昧,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若將授記時,現欣笑。舌相薄淨,如赤銅色。舌上五畫,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寶積經》云:「諸佛常法,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乃至若授菩提記,爾時光明從頂上沒。」彼國純一大乘故,更無餘乘記。故云『從頂入』。」《魏譯》示放光之因,蓋為「當授菩提記」。《嘉祥疏》曰:「正明授記,表得時機,所以欣笑口出。先還從頂入者,表吐言說,為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意謂佛正為大眾授記。因時機成熟,故現微笑。並放光明從口而出。遍照十方,光迴繞佛三匝,入佛頂中。此表為眾所授之記,為至極法身之記,即究竟果覺之記也。又《望西疏》註光明照十方,還入如來頂者,「依《華嚴》表授菩薩成佛記也」。
壬二、會眾互慶
【經】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解】大眾證不退位,皆大歡喜。下明與會大眾,善根成熟,見佛此光明,「即證不退位」。不退者,不退轉之略稱。即阿惟越致菩薩也。是故「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會中諸菩薩,見此瑞相,知蒙授記,復現證不退,故互相慶慰,莫不歡喜也。《嘉祥疏》「人天知相而歡喜。」如《宋譯》曰:「時會一切諸眾生,敬歎佛光未曾有,各各俱發菩提心,願出塵勞登彼岸。」
庚三、本師歎彌陀
【經】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
【解】彌陀放光,隨即說法。故下曰「佛語梵雷震」。此佛字,乃阿彌陀佛也。佛音清淨,故曰梵音。又如梵天王,故曰梵音。《智度論》曰:「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敬愛。四、諦了易解。五、聽者無厭。」「雷震」喻也。《嘉祥疏》云:「震雷能駭動物情,譬說法皆動無明之識也。」又《淨影疏》曰:「震法雷者,法無礙智化眾生也。」《唐譯》曰:「震大法雷,開悟一切。」綜上諸解,謂彌陀說法音聲如梵天王。演說法要,如大雷震,開悟大眾。此乃本師讚彼彌陀之語。下言「八音暢妙聲」,亦復如是。「八音」者,如來所得八種音聲。《梵摩喻經》謂八音為:「一最好聲。其聲哀妙。二易了聲。言辭辨了。三調和聲。大小得中(聞者和融,自然會於中道之理。)四柔軟聲。其聲柔軟(聞者喜悅,捨剛強意,自然入律。)五不誤聲。言無錯失。(聞者各得正見,離九十五種外道之邪非。)六不女聲。其聲雄朗。(聞者敬服,魔外歸順。)七尊慧聲。言有威肅,如世尊重,有慧人聲。(聞者尊重,智解開朗。)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聞者皆證甚深之理)」又八音者,嘉祥師云:「一響,二徹,三清,四柔,五哀,六高,七和,八雅。」「暢」者說也,申說也。如《阿彌陀經》曰:「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等。「妙聲」者,妙法音聲也。彌陀具足八音,以演說妙法,故云「八音暢妙聲」也。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