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318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回)
子二、妙果
【經】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解】故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本解崇尚他佛,或疑有昧心宗。茲引三論,以為佐證。
一、靈峰大師《要解》云:「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二、《無量壽起信論》云:「問:『臨終見佛,為是自佛,為是他佛。若他佛者,心外取佛,即成魔業。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虛妄不實,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人我相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眾生依於業緣,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見天日。念力誠堅,幻緣斯淨。如撤屋蔀,天日豁然。任運往生,還同本得。』」此論掃盡一切分別,自他生佛總成戲論。唯一真如湛寂周遍。任運往生極樂,還在本心之內。
三、《彌陀疏鈔》云:「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昏稚未開,僅能讀文,了不解義。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自云巨富,不知數他人寶,於己何涉。」「所謂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後謂之大智也。」又《疏》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鈔》曰:「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讀者當三復斯言,慎勿執理廢事,諱言他佛,輕視淨土,而自招殃禍也。
辛二、中輩 分二 壬一、中輩因行 分二 癸一、發心專念
【經】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解】《略論》云:「中輩生者,有七因緣:一者,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飯食沙門。六者,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七者,以此迴向,願生安樂。」
子二、妙果
【經】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解】故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本解崇尚他佛,或疑有昧心宗。茲引三論,以為佐證。
一、靈峰大師《要解》云:「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二、《無量壽起信論》云:「問:『臨終見佛,為是自佛,為是他佛。若他佛者,心外取佛,即成魔業。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虛妄不實,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人我相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眾生依於業緣,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見天日。念力誠堅,幻緣斯淨。如撤屋蔀,天日豁然。任運往生,還同本得。』」此論掃盡一切分別,自他生佛總成戲論。唯一真如湛寂周遍。任運往生極樂,還在本心之內。
三、《彌陀疏鈔》云:「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昏稚未開,僅能讀文,了不解義。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自云巨富,不知數他人寶,於己何涉。」「所謂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後謂之大智也。」又《疏》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鈔》曰:「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讀者當三復斯言,慎勿執理廢事,諱言他佛,輕視淨土,而自招殃禍也。
辛二、中輩 分二 壬一、中輩因行 分二 癸一、發心專念
【經】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解】《略論》云:「中輩生者,有七因緣:一者,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飯食沙門。六者,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七者,以此迴向,願生安樂。」
- Category
- 淨土大經科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