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守好身口意 常修靜思惟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證嚴上人今天在靜思晨語,談到的也是緬甸豆種發放。上人說,人要「守好 身口意 常修靜思惟」,存善因 布善種,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寂靜法,達到清淨本覺、佛的境界。
村民:「總共淹了3次,我們的田也只剩一點了,我心裡真的很感激,因為我們這裡好幾次水災,現在來給我們發豆種,很開心。」
慈濟志工 黃玉美:「這些綠豆都是村民的寶,身為慈濟人,我們應該,愛上人所愛,痛村民所痛,只要能夠幫他們搬一包,就是一個很幸福的事情。」
證嚴上人開示:「與緬甸視訊時,其中一位在賣豆種,做生意的人,老闆很感動,感到說,你們來自台灣,竟然如此照顧我們緬甸這個國家,來幫助,還要給他們最好的,讓我們的土地,留下好的種子,很感動。」
證嚴上人開示:「所以他就從倉庫,本來要出口的,說這些交由你們慈濟,也算比較便宜,他又發願從此開始做會員,每個月付出台幣一千元。」
證嚴上人開示:「這就是大家有善,有善互相影響,自然地很明顯在那裡,就將善人引出來。」
「捐這個米是給貧困的人吃。」
「我想幫助沒飯吃,貧困的人。」
「我想要行善布施」
村民:「現在晚上有燈光,我們也開心。」
村民 丁丁紐:「自從拿到慈濟送的太陽能愛心燈,全村脫離了黑暗,得到光明。」
證嚴上人開示:「烏善丁能做得到,我也做得到,以善傳,這也是勸人聞法,一句靜思語加上豆種,再加上傳法說法人,在那裡就傳出來了,想要修行,最後要得到的境界就是寂靜法,寂靜就是無染著,無染著,就是到佛的境界。」
證嚴上人開示:「這種清淨本覺,是我們所要追求,聖人的的覺悟就是清淨無染著,這就是法。心、佛、眾生,本就無差別,只是凡夫一念偏差,就一直將心奔騰出去,去緣外面很多種境界,在境界中形成種種無量數雜念,做無量數的罪業,最後回收在八識田中。」
證嚴上人開示:「知是思慧,因為我們有心眼,能夠知善惡,惡的不要做,善的要做,這是智慧,過去所說,眼所看一切,現在所說的是心的眼,我們的感覺真真正正,看東西要入心,修行要入心,讀經要入心,說話要用心,做事要用好心,這都是心眼 好心眼,所做一切都是好事,能夠成就善業。」
村民:「總共淹了3次,我們的田也只剩一點了,我心裡真的很感激,因為我們這裡好幾次水災,現在來給我們發豆種,很開心。」
慈濟志工 黃玉美:「這些綠豆都是村民的寶,身為慈濟人,我們應該,愛上人所愛,痛村民所痛,只要能夠幫他們搬一包,就是一個很幸福的事情。」
證嚴上人開示:「與緬甸視訊時,其中一位在賣豆種,做生意的人,老闆很感動,感到說,你們來自台灣,竟然如此照顧我們緬甸這個國家,來幫助,還要給他們最好的,讓我們的土地,留下好的種子,很感動。」
證嚴上人開示:「所以他就從倉庫,本來要出口的,說這些交由你們慈濟,也算比較便宜,他又發願從此開始做會員,每個月付出台幣一千元。」
證嚴上人開示:「這就是大家有善,有善互相影響,自然地很明顯在那裡,就將善人引出來。」
「捐這個米是給貧困的人吃。」
「我想幫助沒飯吃,貧困的人。」
「我想要行善布施」
村民:「現在晚上有燈光,我們也開心。」
村民 丁丁紐:「自從拿到慈濟送的太陽能愛心燈,全村脫離了黑暗,得到光明。」
證嚴上人開示:「烏善丁能做得到,我也做得到,以善傳,這也是勸人聞法,一句靜思語加上豆種,再加上傳法說法人,在那裡就傳出來了,想要修行,最後要得到的境界就是寂靜法,寂靜就是無染著,無染著,就是到佛的境界。」
證嚴上人開示:「這種清淨本覺,是我們所要追求,聖人的的覺悟就是清淨無染著,這就是法。心、佛、眾生,本就無差別,只是凡夫一念偏差,就一直將心奔騰出去,去緣外面很多種境界,在境界中形成種種無量數雜念,做無量數的罪業,最後回收在八識田中。」
證嚴上人開示:「知是思慧,因為我們有心眼,能夠知善惡,惡的不要做,善的要做,這是智慧,過去所說,眼所看一切,現在所說的是心的眼,我們的感覺真真正正,看東西要入心,修行要入心,讀經要入心,說話要用心,做事要用好心,這都是心眼 好心眼,所做一切都是好事,能夠成就善業。」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