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Diamond Sutra
【金刚经简介】: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界流通最广泛的佛经之一。《金刚经六祖口诀》中六祖大师称金刚经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简称《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多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所誦持的經典。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這部經的原題目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vájra)有兩種意義:
1. 閃電:具有極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2.鑽石:世界上最堅硬、最珍貴、最受人青睞的寶貝。
佛教運用"金刚"來形容教法的堅固和能夠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壞。
金剛者為不可壞,非生滅法,非有為法,本就如此,法爾如是。
由於人們認虛為實、認假為真,所以頑固地執著自我和外部客觀世界是真實的,由此造作無量無邊的身業、口業、意業,並且受這三種業力的牽引、拖累,以致長劫地生死輪迴,經受不可言狀的種種痛苦,始終無法獲得自由和解脫。在佛教释义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靠著無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夠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最終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這就是本經題的深刻涵義。
一切的煩惱和痛苦皆由心生。"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須菩提尊者向佛祖請教問題,如何调整与掌控这颗心呢? 在《增壹阿含經》卷2中說明金剛心如來藏的心體,就是由金剛所組成,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凡夫眾生與修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眾生執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輪迴不斷;而大乘行者則能於佛法修行中證悟金剛心如來藏後,得以現觀其清淨涅槃體性,進而轉依此金剛心而漸漸捨離於四相之執著,直至圓成佛道。
执着四相 :
執我相:眾生因未斷我見而成我執、遂以五蘊為我而貪愛執著自我意識、肉身的表相,眾生进而凡事都以我為出發點。
執人相:眾生因執我相,透過五官受外在境界影響於"識田"中映射出人的表相,进而產生七情六慾等變化。
執眾生相:因執有人相,因意識、觀念、共業相投,產生團體如家庭、國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眾生個體之間有複雜的因緣交錯(執著人相、眾生相者,為法執,意即對一切相對變化映射有所執著:我與人、好與壞、善良與邪惡、大與小、黑與白、無明與解脫、煩惱與佛法等)。
摒離四相 :
佛祖對弟子須菩提的開示就是:菩薩、大菩薩們要想獲得身心安寧,首先要修福、度無量無邊眾生,雖然救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眾生的概念。也就是說,菩薩要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没有去除,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離我相:首先必須行三大佈施:財佈施(施予錢財)、法佈施(施予能轉化執著的出世間佛法,或能解決問題的入世間理論或準則)、無畏佈施(施予能使人安心安定的各種作為),去除貪愛執著,進而遠離贪嗔痴等"三毒",認清自我肉身與意念為空虛幻有,没有值得执着的地方。
離人相、眾生相:修行離我相時,必須利用佛法,循序渐进破迷開悟。因此即便已經離我相,但卻會執著於用來離我相的佛法,通稱為法執,也就是執有人相與眾生相境界。佛法本質也是空虛幻有。
離壽者相:修行離人相、眾生相時,必須以"空虛幻有",如同上面所提到的,來對峙相對性的執著與觀念。因此即便已經離人相、眾生相,但會執著於用來離人相、眾生相的"空虛幻有"的念頭,落於前無始無明與後無始無明的一切因緣變化之中,永無止盡,也就是執有壽者相境界。要離壽者相,必須證悟與破除所有一切相對性的因緣假合,也就是無始無明,甚至包括不執"我已破除空執"的念頭,進而找回真正絕對性的原始佛性,也可稱為明心見性。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简称《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多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所誦持的經典。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這部經的原題目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vájra)有兩種意義:
1. 閃電:具有極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2.鑽石:世界上最堅硬、最珍貴、最受人青睞的寶貝。
佛教運用"金刚"來形容教法的堅固和能夠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壞。
金剛者為不可壞,非生滅法,非有為法,本就如此,法爾如是。
由於人們認虛為實、認假為真,所以頑固地執著自我和外部客觀世界是真實的,由此造作無量無邊的身業、口業、意業,並且受這三種業力的牽引、拖累,以致長劫地生死輪迴,經受不可言狀的種種痛苦,始終無法獲得自由和解脫。在佛教释义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靠著無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夠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最終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這就是本經題的深刻涵義。
一切的煩惱和痛苦皆由心生。"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須菩提尊者向佛祖請教問題,如何调整与掌控这颗心呢? 在《增壹阿含經》卷2中說明金剛心如來藏的心體,就是由金剛所組成,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凡夫眾生與修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眾生執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輪迴不斷;而大乘行者則能於佛法修行中證悟金剛心如來藏後,得以現觀其清淨涅槃體性,進而轉依此金剛心而漸漸捨離於四相之執著,直至圓成佛道。
执着四相 :
執我相:眾生因未斷我見而成我執、遂以五蘊為我而貪愛執著自我意識、肉身的表相,眾生进而凡事都以我為出發點。
執人相:眾生因執我相,透過五官受外在境界影響於"識田"中映射出人的表相,进而產生七情六慾等變化。
執眾生相:因執有人相,因意識、觀念、共業相投,產生團體如家庭、國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眾生個體之間有複雜的因緣交錯(執著人相、眾生相者,為法執,意即對一切相對變化映射有所執著:我與人、好與壞、善良與邪惡、大與小、黑與白、無明與解脫、煩惱與佛法等)。
摒離四相 :
佛祖對弟子須菩提的開示就是:菩薩、大菩薩們要想獲得身心安寧,首先要修福、度無量無邊眾生,雖然救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眾生的概念。也就是說,菩薩要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没有去除,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離我相:首先必須行三大佈施:財佈施(施予錢財)、法佈施(施予能轉化執著的出世間佛法,或能解決問題的入世間理論或準則)、無畏佈施(施予能使人安心安定的各種作為),去除貪愛執著,進而遠離贪嗔痴等"三毒",認清自我肉身與意念為空虛幻有,没有值得执着的地方。
離人相、眾生相:修行離我相時,必須利用佛法,循序渐进破迷開悟。因此即便已經離我相,但卻會執著於用來離我相的佛法,通稱為法執,也就是執有人相與眾生相境界。佛法本質也是空虛幻有。
離壽者相:修行離人相、眾生相時,必須以"空虛幻有",如同上面所提到的,來對峙相對性的執著與觀念。因此即便已經離人相、眾生相,但會執著於用來離人相、眾生相的"空虛幻有"的念頭,落於前無始無明與後無始無明的一切因緣變化之中,永無止盡,也就是執有壽者相境界。要離壽者相,必須證悟與破除所有一切相對性的因緣假合,也就是無始無明,甚至包括不執"我已破除空執"的念頭,進而找回真正絕對性的原始佛性,也可稱為明心見性。
- Category
- Buddhist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