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老師 : 《大乘起信論》概說 2015.11.10
「《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在佛滅度後六百年作的一本論。這部論共有兩部翻譯的文本,一本是唐譯本,就是我們現前學習的,還一個是梁譯本。蕅益大師在這兩本之中,他不是自己作主選了唐譯本。他是在佛前抓鬮,讓佛來定,他說他要作這個起信論的注解、著書,看看哪部譯本更適合。抓鬮完了以後,抓到了唐譯本。唐譯本是實叉難陀翻譯的,是在唐朝。
我自己讀過唐譯本跟梁譯本,我覺得正像蕅益大師說的,唐譯本文字更暢順,理更顯然易於明瞭。我這幾年一直就學習的是唐譯本。蕅益大師根據唐譯本作了一個注疏,這個注疏叫《大乘起信論裂網疏.》,裂是撕裂的意思,網是迷網,眾生很迷惑。他講的迷惑還不只是沒有學習佛法的眾生有這些迷惑顛倒,他是講的佛門當中各個宗派之間鬥爭特別堅固,互相貶低,互相詆毀,這個魔網,他要把它撕裂,澄清佛教原本的真實意義。所以叫《裂網疏》。《裂網疏》一共分六卷,對一共一萬二千多字的上下兩卷的《起信論》進行了疏解,是一部非常好的一部裂網疏,大家可以根據蕅益大師的《裂網疏》來學習《起信論》的唐譯本,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個安排。 另外,祖師大德們都說:《起信論》是佛教入門的初學者的基礎的課程,如果是初學者,我覺得應該打好一個堅實的佛學基礎,這本書不失為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教材。
《起信論》是從一心入手,從兩個角度來考察心存在的現狀,一個是從它的真如性,一個是從它的生滅性,提出了心的真如性和心的生滅性這個一心而分二門這個概念。在心的真如門當中,它提出心的真如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叫真實空,一個是叫真實不空。從心的生滅門中提出了阿賴耶識這個概念。阿賴耶識可以產生法,也可以產生覺和不覺,依據覺和不覺,又分別闡述覺的存在形式,以及覺的特點。另外,它又闡述了不覺。產生不覺,它又分出了三細相、六粗相,三加六等於九相。然後,又提出了六種染心。因為只有有心,才有眾生。有六種染心,必然伴隨著六種染境,隨著染心的逐步消滅,染境也就隨之而改。不覺有三細相,有六粗相,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兩種薰習:一個叫染薰習,一個叫淨薰習。你怎麼變成了佛?你是通過淨薰習,你怎麼變成眾生了?你是通過染薰習。同時指出了我們眾生的生滅因緣,為什麼會產生眾生?所以在不覺義這一部分是一個非常豐富、非常嚴謹、很重要的,是針對我們來寫的這麼一個不覺義,講述了不覺義的這一部分。」
源自:學佛的體會(四)-學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心得分享 第7集檔名:56-187-0007
更多部分:(胡小林公司文件分享,更新到第十七集):
http://pan.baidu.com/s/1o6AIVCu
我自己讀過唐譯本跟梁譯本,我覺得正像蕅益大師說的,唐譯本文字更暢順,理更顯然易於明瞭。我這幾年一直就學習的是唐譯本。蕅益大師根據唐譯本作了一個注疏,這個注疏叫《大乘起信論裂網疏.》,裂是撕裂的意思,網是迷網,眾生很迷惑。他講的迷惑還不只是沒有學習佛法的眾生有這些迷惑顛倒,他是講的佛門當中各個宗派之間鬥爭特別堅固,互相貶低,互相詆毀,這個魔網,他要把它撕裂,澄清佛教原本的真實意義。所以叫《裂網疏》。《裂網疏》一共分六卷,對一共一萬二千多字的上下兩卷的《起信論》進行了疏解,是一部非常好的一部裂網疏,大家可以根據蕅益大師的《裂網疏》來學習《起信論》的唐譯本,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個安排。 另外,祖師大德們都說:《起信論》是佛教入門的初學者的基礎的課程,如果是初學者,我覺得應該打好一個堅實的佛學基礎,這本書不失為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教材。
《起信論》是從一心入手,從兩個角度來考察心存在的現狀,一個是從它的真如性,一個是從它的生滅性,提出了心的真如性和心的生滅性這個一心而分二門這個概念。在心的真如門當中,它提出心的真如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叫真實空,一個是叫真實不空。從心的生滅門中提出了阿賴耶識這個概念。阿賴耶識可以產生法,也可以產生覺和不覺,依據覺和不覺,又分別闡述覺的存在形式,以及覺的特點。另外,它又闡述了不覺。產生不覺,它又分出了三細相、六粗相,三加六等於九相。然後,又提出了六種染心。因為只有有心,才有眾生。有六種染心,必然伴隨著六種染境,隨著染心的逐步消滅,染境也就隨之而改。不覺有三細相,有六粗相,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兩種薰習:一個叫染薰習,一個叫淨薰習。你怎麼變成了佛?你是通過淨薰習,你怎麼變成眾生了?你是通過染薰習。同時指出了我們眾生的生滅因緣,為什麼會產生眾生?所以在不覺義這一部分是一個非常豐富、非常嚴謹、很重要的,是針對我們來寫的這麼一個不覺義,講述了不覺義的這一部分。」
源自:學佛的體會(四)-學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心得分享 第7集檔名:56-187-0007
更多部分:(胡小林公司文件分享,更新到第十七集):
http://pan.baidu.com/s/1o6AIVCu
- Category
- AMTB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