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集 正解一心不亂《大安法師微課堂-第1部》
第54集 正解一心不亂《大安法師微課堂-第1部》
大安法師:
「一心不亂」這四個字,眾多的解釋非常多。一心不亂,怎麼談?「一心」和「不亂」,它表述的是同樣一種情況,「一心」是從正面表述,「不亂」是從反面來表述。一般又分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事一心不亂,就是以如子憶母的懇切之心來念,事相上去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念在這句佛號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可以伏滅煩惱,伏滅見思惑,就是功夫。事一心不亂初步的功夫能夠伏住煩惱、伏住見思惑。功夫深到家了,就能夠斷見思惑。如果你僅僅是伏煩惱,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如果斷了見思惑,就往生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這就稱為事一心不亂。
進一步事一心不亂,你還能夠侵斷塵沙,就能夠破一品無明,這時候就能夠得到理一心不亂。「理」就是你能夠契證到無生法忍,自心的理體,真如理體,你得到理一心不亂,那你就是大菩薩了,往生就是在實報莊嚴土。
所以,古來的注經家對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這樣的一個表述的話,實際上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是無份的,但我們要了解這個情況。所以「一心不亂」從這個解釋它是非常高,我們權且不說理一心不亂,就是事一心不亂,我們想伏煩惱,都是很難的,先不談斷的問題。
智者大師,這樣一個天台宗的祖師,號稱後釋迦。臨終的時候,問他修行的品位,他說自己如果不領眾就一定會得六根清淨位,領眾太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這是智者大師臨終示位。但登五品是什麼?五品就是圓教五品位,在六即佛裡面是屬於觀行即佛的位次,觀行即佛是什麼情況呢?就是他沒有斷見思惑,但是伏住了見思惑,智者大師臨終示位是伏住了見思惑,換句話說,智者大師也只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
蕅益大師臨終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他示現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麼情況呢?還是凡夫,他不僅沒有斷見思惑,甚至見思惑都沒有伏住,但是在這個水平他大徹大悟了,開悟了,見解與佛同齊。也就說,臨終示位,連蕅益大師都沒有得到事一心不亂,更何況我們。
所以,淨宗祖師在這解釋當中,可不要把一定要得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得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如果得出這個結論,那就讓我們不安了。我們能得一心不亂要提倡,要精進辦道,要用功,當然很好。得不到一心不亂,但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願,絕對可以往生。
所以這就涉及到這句經文翻譯的問題。我們來對照一下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是翻譯成「繫念不亂」,就是在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這七日當中,你一心繫念這句名號不亂,這個條件就降低很多。「繫念」,繫念住,我們真的是懇切用功,還是可以做得到的。繫念,並沒有說一定要伏煩惱、斷煩惱、破無明,沒有提這個要求,只是繫念。繫念就是什麼?就是我的心,念念都繫住這句佛號,不能讓他打失,不能讓他漂走。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繫念不亂」,我們就對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一心不亂」,就有一個互補性的理解。
後面,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由於一心不亂的功夫,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心不顛倒。世人說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其實也談功夫問題。心不顛倒就是為什麼大家會有人一定要念頭(正念)在阿彌陀佛上,念頭沒在阿彌陀佛上就不能往生,大概也對這個「心不顛倒」的理解有關。
那麼,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我們能做到固然好,但是不能要求很多的人都靠自己的能力做得到。對這句話,我們又對應玄奘大師的翻譯,他是怎樣翻譯的呢?翻譯阿彌陀佛來的時候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你能得到不亂,不是自己的功夫,是阿彌陀佛現前佛光注照之後,由阿彌陀佛的慈悲光明的加持護佑,令我們能得到不亂的。所以能夠得到一心不亂、正念分明,也不是自己的功夫,完全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加持。那麼,玄奘大師的翻譯更符合這樣一個事實情況。實際上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也包含這個意思,但由於他非常簡潔,我們就會帶有一種帶有通途的功夫的角度來給他一些詮釋。這些我們都要注意了。
「一心不亂」在這個下面還有個公案。這個公案就是從元照靈芝到蘧庵,幽溪等,都提出這個問題,蓮池大師也在討論這個問題。
說當時在隋朝的時候,湖北襄陽龍興寺有一塊《阿彌陀經》的石碑,在「一心不亂」下面有二十一個字,「一心不亂」下面又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眾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隋朝一個叫陳仁稜書寫的。所以古來的注經家就對這二十一個字表示了一種猜測,說是不是原來的經文就有這二十一個字,只是漏落了。所以就有一個提議,要把這二十一個字補上。這也是無風起浪了,對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怎麼看。蓮池大師有一個非常明晰的一個觀念,說這二十一個字是前人解釋一心不亂的語言,是誤寫進去的經文的文句。如果說一心不亂下面還有這二十一個字,從文句、從義理上都不合適的。因為鳩摩羅什翻譯的風格是非常簡潔的,他不可能前面有一個執持名號,後面又來一個專持名號,這文句從義理上也不是很合適的。但是他這句話確實對一心不亂的內涵有一個解釋,說明前人也是認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專持名號,不在名號之外去談多善根多福德。那麼,這裡注意一下,是前人解釋經文的語言,不要把它看成正式的經文。
大安法師:
「一心不亂」這四個字,眾多的解釋非常多。一心不亂,怎麼談?「一心」和「不亂」,它表述的是同樣一種情況,「一心」是從正面表述,「不亂」是從反面來表述。一般又分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事一心不亂,就是以如子憶母的懇切之心來念,事相上去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念在這句佛號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可以伏滅煩惱,伏滅見思惑,就是功夫。事一心不亂初步的功夫能夠伏住煩惱、伏住見思惑。功夫深到家了,就能夠斷見思惑。如果你僅僅是伏煩惱,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如果斷了見思惑,就往生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這就稱為事一心不亂。
進一步事一心不亂,你還能夠侵斷塵沙,就能夠破一品無明,這時候就能夠得到理一心不亂。「理」就是你能夠契證到無生法忍,自心的理體,真如理體,你得到理一心不亂,那你就是大菩薩了,往生就是在實報莊嚴土。
所以,古來的注經家對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這樣的一個表述的話,實際上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是無份的,但我們要了解這個情況。所以「一心不亂」從這個解釋它是非常高,我們權且不說理一心不亂,就是事一心不亂,我們想伏煩惱,都是很難的,先不談斷的問題。
智者大師,這樣一個天台宗的祖師,號稱後釋迦。臨終的時候,問他修行的品位,他說自己如果不領眾就一定會得六根清淨位,領眾太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這是智者大師臨終示位。但登五品是什麼?五品就是圓教五品位,在六即佛裡面是屬於觀行即佛的位次,觀行即佛是什麼情況呢?就是他沒有斷見思惑,但是伏住了見思惑,智者大師臨終示位是伏住了見思惑,換句話說,智者大師也只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
蕅益大師臨終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他示現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麼情況呢?還是凡夫,他不僅沒有斷見思惑,甚至見思惑都沒有伏住,但是在這個水平他大徹大悟了,開悟了,見解與佛同齊。也就說,臨終示位,連蕅益大師都沒有得到事一心不亂,更何況我們。
所以,淨宗祖師在這解釋當中,可不要把一定要得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得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如果得出這個結論,那就讓我們不安了。我們能得一心不亂要提倡,要精進辦道,要用功,當然很好。得不到一心不亂,但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願,絕對可以往生。
所以這就涉及到這句經文翻譯的問題。我們來對照一下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是翻譯成「繫念不亂」,就是在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這七日當中,你一心繫念這句名號不亂,這個條件就降低很多。「繫念」,繫念住,我們真的是懇切用功,還是可以做得到的。繫念,並沒有說一定要伏煩惱、斷煩惱、破無明,沒有提這個要求,只是繫念。繫念就是什麼?就是我的心,念念都繫住這句佛號,不能讓他打失,不能讓他漂走。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繫念不亂」,我們就對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一心不亂」,就有一個互補性的理解。
後面,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由於一心不亂的功夫,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心不顛倒。世人說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其實也談功夫問題。心不顛倒就是為什麼大家會有人一定要念頭(正念)在阿彌陀佛上,念頭沒在阿彌陀佛上就不能往生,大概也對這個「心不顛倒」的理解有關。
那麼,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我們能做到固然好,但是不能要求很多的人都靠自己的能力做得到。對這句話,我們又對應玄奘大師的翻譯,他是怎樣翻譯的呢?翻譯阿彌陀佛來的時候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你能得到不亂,不是自己的功夫,是阿彌陀佛現前佛光注照之後,由阿彌陀佛的慈悲光明的加持護佑,令我們能得到不亂的。所以能夠得到一心不亂、正念分明,也不是自己的功夫,完全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加持。那麼,玄奘大師的翻譯更符合這樣一個事實情況。實際上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也包含這個意思,但由於他非常簡潔,我們就會帶有一種帶有通途的功夫的角度來給他一些詮釋。這些我們都要注意了。
「一心不亂」在這個下面還有個公案。這個公案就是從元照靈芝到蘧庵,幽溪等,都提出這個問題,蓮池大師也在討論這個問題。
說當時在隋朝的時候,湖北襄陽龍興寺有一塊《阿彌陀經》的石碑,在「一心不亂」下面有二十一個字,「一心不亂」下面又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眾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隋朝一個叫陳仁稜書寫的。所以古來的注經家就對這二十一個字表示了一種猜測,說是不是原來的經文就有這二十一個字,只是漏落了。所以就有一個提議,要把這二十一個字補上。這也是無風起浪了,對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怎麼看。蓮池大師有一個非常明晰的一個觀念,說這二十一個字是前人解釋一心不亂的語言,是誤寫進去的經文的文句。如果說一心不亂下面還有這二十一個字,從文句、從義理上都不合適的。因為鳩摩羅什翻譯的風格是非常簡潔的,他不可能前面有一個執持名號,後面又來一個專持名號,這文句從義理上也不是很合適的。但是他這句話確實對一心不亂的內涵有一個解釋,說明前人也是認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專持名號,不在名號之外去談多善根多福德。那麼,這裡注意一下,是前人解釋經文的語言,不要把它看成正式的經文。
- Category
- AMTB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