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敬天法祖 以和為貴——「和諧護國繫念法事 孝親報恩祭祖大典」談話(日文字幕) 2018.05.12

61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編號:32-291_JP
http://new.jingzong.org/masterspeech/show/10799.html

尊敬的主法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嘉賓、諸位大德:大家好!

非常歡喜,在各種重要單位齊心協力的聯合舉辦與推動下,這次「繫念法事、祭祖大典及專題講座」得以在東京如期舉行!這是大規模的全球各族萬姓先祖祭祀大典,在日本可能是第一次舉辦,所以這次的因緣很殊勝,意義很重大!大家能夠前來參加這次的活動,可以說是具有深厚善根、福德、因緣的體現。

日本與中國是兄弟之邦,從某種意識上說,甚至可以說是同文同種。自古以來,兩國朝野之間的交流相當頻密,經常在政經文化等諸多領域互相學習、互相增進。

古時候,在文明的發展上,日本在許多方面從中國取得借鑒,而日本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寶藏,這是兩國互惠互助的具體表現。這次活動也是圍繞著兩國共有的傳統文化而展開。儒釋道的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智慧的普世教育,是兩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古今不變的真理,更是促進當今世界安定和平的重要良方。而這些普世教育,都建立在孝悌的基礎上,祭祀大典正是落實孝悌之道的教育活動。

祭祀大典所展現的禮樂教化,其精神核心在於「和」。例如,大典所演奏的樂曲,以「咸和」「寧和」「安和」「景和」為名,這體現出傳統文化「以和為貴」的精神風貌。「和」正是落實孝悌之道的具體方法,也是實踐傳統文化普世教育的基礎要點。

一、「以和為貴」的核心價值觀

二O一五年,我應邀參加日本太和淨宗學會舉辦的活動。會後,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先生邀請我參觀了「鳩山會館」。那是他的祖父鳩山一郎先生於一九二四年建造的宅邸,現在作為紀念館,開放給民間參觀。我特別留意到,館內懸掛著鳩山一郎先生親手題寫的匾額,「和為貴」,這確實是東方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禮」是指禮儀、禮節、道德行為規範;「和」的古字(龢),這還是念和,意思是調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恰到好處。宇宙萬物的運行、發展是多元化的,中國古人就是以這種對宇宙的根本認識為基礎,建立以和為貴的核心價值觀。禮,最寶貴的作用是能夠讓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人,其行為都恰到好處。以和為貴就是在承認多元、承認差別的前提下,實現各得其所的最高目標。

《中庸》上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就是不偏不倚、大公中正,是中道的意思。這些人們喜怒哀樂等感情還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那種天性的狀態,也就是自性的性德,這是世間萬物的大根大本。「和」就是感情能夠不偏不倚的表露出來,而且有節制,和諧而協調,這是使天下萬物都能夠通達的道路。達到不偏不倚、協調和諧的狀態,天地便各在其位而運行不息,萬物便各得其所而生長發育,這是和為貴的哲理基礎。

現代社會充滿了各種機遇與希望,但同時衝突、危機、戰爭又常常令國際社會裹足不前。如何避免矛盾衝突不斷的蔓延,是擺在人類面前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以和為貴的思想,恰恰指出了解決矛盾、化解危機的方向。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政黨、不同宗教之間,如果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求同存異、共謀發展,就能實現各得其所、和平發展的偉大目標。中華民族在千萬年的發展過程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核心價值觀,使得我們吸納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匯入中華文化的滾滾長河中;對內穩定統一,對外友好相處,展現出和諧友善的大國風采。

二、「以和為貴」對古代日本的影響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同源,兩國人民交往歷史悠久,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對日本影響至深。西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隨著中國隋朝建立,東亞各國邁進了一個新時代。西元五三八年以後,日本正式形成了一個國家。在國家形成初期,日本學習、借鑒和引進了大量中國文化,如文字、經典、醫學、官僚制度、建築技術等;從制度到生活,可謂影響至深至廣。這其中,佛教與儒家思想對日本文化形成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推古天皇時代的聖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二年),他是攝政太子,專門輔佐天皇。聖德太子四次派遣遣隋使,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制度;把佛教定為國教的過程中,太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聖德太子學習佛教、研究佛典,把佛教定為日本的國教,讓日本人將自己的倫理道德建立在佛教之上,這是聖德太子所做的第一項工作。如何才能將佛教變成日本人的倫理道德基礎,使官員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教的教義,是太子所做的第二項工作。為此,聖德太子把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了十七條,稱其為《憲法十七條》,其內容涉及了佛教和儒家的思想。

《憲法十七條》第一條,開宗明義的提倡「以和為貴,無忤為宗」,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講求調和,不要鬥爭(無忤就是不要鬥爭)。這也是對官員的道德訓誡,它表明了聖德太子推行社會改革的指導思想,為未來國家制度勾畫了藍圖。怎麼才能讓人和人不要鬥爭?緊接著在第二條中就提到了方法,即是「篤敬三寶」。只要遵照佛教的教義,用佛教的思想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就能達到以和為貴、無忤為宗的境界。篤敬,就是真心的、實實在在依靠自性三寶。將佛教置於施政、施教的指導地位,用佛教的思想治理國家。

為什麼要遵照佛陀的教育?第二條就明確說出,因為佛教乃「四生(胎卵濕化)之終歸,萬國之極宗」。認為佛教是世界萬物的最終目標,世界各國最根本的思想,一切生命體的歸結、歸宿。第二條還說:「人鮮尤惡,能教從之。其不歸三寶,何以直枉」。人本來沒有那麼壞,即使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只要遵照佛陀的教誨,就會使人轉惡為善、轉凡成聖。這個憲法是向全國的臣民公佈的,影響很大。

人們在判斷事物是非的時候,往往需要有一個標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見和同解」。聖德太子提出,要從佛教裡去找判斷的標準。第一條裡就強調「和」是最高的目標,第二條中解釋了理由,在第十條裡面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十曰,絕忿棄瞋,不怒人違。人皆有心,心各有執。彼是則我非,我是則彼非。我必非聖,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無知是很可怕的,所以每個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對自我的正確認知:我是凡夫,有欲望、有缺點。凡事先反省自己,就會重視對方的觀點,然後想辦法調和大家的想法。如果總是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那會忽視別人的真實想法,進而破壞生活秩序、社會秩序,變得非常混亂。發生戰爭的原因就是忽視了這一點,拋棄了以和為貴的核心思想,拋棄了人類重要教育的結果。

人的一生,從個人到國家,都需要這個「讓」字。人跟人能互相讓,一生相安無事;不肯讓就爭。讓的一邊有福報,爭的那一邊有災難,縱然你發了不義之財,終究保不住。這個地方就要體會到道德的力量,有道德就有祖宗、有眾神加持你;沒有道德,不懂得讓,完全靠自己的小聰明,減損福報。我們自己要做出榜樣給人看,你爭,我讓。聖人跟凡人就是一念之差,聖人起心動念為人民,小人起心動念為自己。實際上解決之道,《六尺巷》這部影片已經教你了。所以《六尺巷》,我們要大力的來推動,讓各國都用他們自己的文字來註解。這個世界現在就缺少讓,大家都退一步,大家都讓一步,問題全解決了。

三、《孝經》在日本的流傳

祭祀祖先是世間的孝,追思緬懷、承傳祖德、延續文化;三時繫念是出世間的孝,救度累劫家親眷屬離苦得樂、往生淨土。

日本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從《孝經》的流傳過程可見一斑。《孝經》是最早傳入日本的儒家經典之一。文武天皇大寶二年(西元七O二年)頒佈了《大寶律令》,其中《學令》規定:「凡學生治一經或二經,必兼通《孝經》《論語》」;還有《考課令》規定:「若《孝經》《論語》皆不通者,皆不第」,可見當時《孝經》乃是學生必讀之書。孝謙天皇天平寶字元年(西元七五七年)詔令說:「古者治國安民,必以孝理,百行之本莫先於茲,宜令天下家藏《孝經》一本,精勤誦習,倍加教授」。這一詔令是唐玄宗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天下家藏《孝經》一本」詔令的翻版,僅比玄宗晚十三年。日本向中國學習,可謂亦步亦趨,步步緊跟。仁明天皇天長十年(西元八三三年,唐文宗太和七年),皇太子行「御讀書始」儀式,講習《孝經》,其後歷代沿襲,成為定制。德川時代(西元一六O三年—一八六七年)是日本文化普及的時代,也是漢學空前興盛的時代,《孝經》被大量翻刻,廣泛流傳,各藩學校普遍採用《孝經》為教科書。由於藩主和學校的大力推廣,這一時期日本翻刻與自編的《孝經》讀物,很可能遠遠超過了中國本土。

在乾隆欽定的《四庫全書》中,僅有兩部是外國學者編纂的經學著作,其一就是太宰純校刻、音注的《古文〈孝經〉孔氏傳》,堪稱中日學術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我聽說,近年來帶著父母出遊的孝心旅行,在日本連年呈上升趨勢。這是很好的現象,也是履行孝道的具體表現。

四、敬天法祖 以和為貴



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我有了信心,給我一個辦公室,取名為「淨空之友社」。我們去年九月,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圓滿舉辦了一場祭祖大典。我們希望藉助教科文組織這個平台,將這種孝敬為本的倫理道德教育推廣出去,希望能夠為促進世界和平貢獻一分力量。

《孝經》上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真正能夠把孝道和悌道做好,然後發揚光大,就會感通天地神明;道德的光輝可以達到全天下,沒有一個地方不受孝悌之道所感化。可見孝悌是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根本,值得大力提倡。

孝悌的精神是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不分背景,對一切人都同樣以孝道的親愛去關懷,以悌道的恭敬去友愛,把大家都看成一家人。這一切都可以從提倡祭祀做起,所以《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進一步發揚以和為貴的核心價值觀,使得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各得其所,那麼天下大同的美好願景就能早日實現了。

在此,我謹祝福本次祭祖大典進行順利、成就圓滿!祝福日本國泰民安、國運隆昌!祝福中日兩國友誼長存!祝福全世界安定和平、永續大同!祝福在座的每一位六時吉祥、光壽無量!謝謝大家!

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70&web_rel_index=4502
Category
AMTB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