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 —— 二○一六年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冬至祭祖法會談話 2016.12.20

63 Views
Đại Nguyện Nguyện 18 trong 48 Đại Nguyện của Phật A Di Đà : Nếu con được thành Phật, mà chúng sanh trong mười phương dốc lòng tin tưởng, muốn sanh về cõi nước con chỉ trong mười niệm, nếu không được toại nguyện, thì con chẳng trụ ở Ngôi Chánh Giác, trừ kẻ phạm năm tội nghịch và gièm chê Chánh Pháp. Nam Mô Pháp Giới Tạng Thân A Di Đà Phật Lời Khuyên Tịnh Độ (Ấn Quang Đại Sư) “ Ấn Quang từ Tây qua Ðông, từ Bắc xuống Nam, qua lại hơn vạn dặm, gặp gỡ nhiều người. Trong số đó, lắm kẻ bình nhật tự vỗ ngực là bậc thông Tông, thông Giáo, coi Tịnh Ðộ như uế vật, chỉ sợ nó làm bẩn lây đến mình. Lúc lâm chung, đa số chân loạn tay cuống, kêu cha gào mẹ. Trong số ấy, có những người trì giới niệm Phật già giặn, chắc thật, dù Tín Nguyện chưa đến mức cùng cực, tướng lành chẳng hiện, nhưng đều an nhiên mạng chung. Vì sao như vậy? Là vì tâm thuỷ trong lặng, do phân biệt nên xao động, đục ngầu, sóng thức trào dâng. Do Phật hiệu nên tâm thuỷ ngưng lặng. Bởi thế, kẻ thượng trí chẳng bằng kẻ hạ ngu, biến quá khéo thành vụng về lớn vậy!”
Published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會。祭祖的目的是緬懷祖德、提倡孝敬、知恩報恩。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下去,這是報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見國內外各地興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這是很好的現象。然而,有些傳統文化學習班出現一些令人憂心的狀況,影響到一般人對傳統文化的觀感,不能不加以關注。這些問題往往跟傳統文化的老師素質有關,所以我想借著這個機會,談談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

關於傳統文化的教學,我們一直在談,最關鍵的在於老師:老師必須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能教學生。我們發現很多地方的所謂“傳統文化班”,辦得不如法,問題很大的成分在於老師——老師本身沒有真正力行傳統文化,沒有以傳統文化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怎麼能把學生教好?不要以為什麼人都能來做傳統文化的老師,要知道“誤人子弟,罪業極重”,比庸醫殺人的罪還重,因為你是斷人的法身慧命!

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哪些條件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內要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煩惱;外要學孔老夫子,表現出“溫良恭儉讓”這五德。

一、放下貪

傳統文化老師如果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這四種當中,只要貪任何一種,就很難把老師做好、很難把學生教好。《禮記•曲禮》說“欲不可從”,告誡人不可放縱自己的欲望。欲望是無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為欲望的奴隸,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義道德講得再好,都是假的,因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這樣的人很容易喪失“師德”,失去了為人師表應有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

所以《大學》講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禮》講的節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時間投注在學習與落實傳統文化上;這樣才能“致知”,開顯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後才談得上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具有承傳傳統文化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心,時時不忘這個崇高的發心,並且時常讀誦古聖先賢的經典,具體落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時常親近良師益友,才能保護自己,不受財色名利的誘惑。

《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通過認真學習傳統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後,就不會受到物欲誘惑而變節,就像《禮記•學記》所說的“強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會迷惑,不會違背師道。這樣的人,才是理想的傳統文化老師。

二、放下瞋

傳統文化老師如果自身欠缺涵養,容易發脾氣,甚至把怒氣發洩在學生身上,無論是以體罰或責駡的形式,都會傷害到學生,讓學生內心產生陰影,嚴重的時候甚至造成學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傳統文化。這樣的老師不是在弘揚傳統文化,而是在破壞傳統文化!

《周易》說:“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養是克制憤怒,抑制嗜欲。《論語》講“不遷怒”:不要讓怒氣在心中繼續遷移發展,更不能發洩在別人身上。老師必須充分落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德行,學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師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檢討改進,而不是怪罪在學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緒,保持理智與涵養,這是傳統文化老師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質。

老師對學生必須充滿愛心和耐心:有愛心,就會有高度的教學熱忱,會真心去瞭解和體諒學生的狀況,發揮同理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採取關懷和鼓勵的方式,避免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有耐心,就會心平氣和、不厭其煩地開導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消化吸收與提升。

做老師的人,最忌諱急於求成,最忌諱互相攀比。如果傳統文化老師落入這樣的執著當中,就很難保持平衡的心態,很難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會給學生不必要的壓力與要求。這種不理智的做法,最終受害的是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傳統文化的美好聲譽。這樣做也是在破壞傳統文化。

三、放下癡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明白修身與教學的道理;要從古聖先賢的教誨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特別要熟讀四書五經,具備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的正知正見;而且要有清晰的教學理念、濃厚的人文功底和飽滿的獻身精神;特別重要的是,必須能夠掌握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學生的根基千差萬別,不能千篇一律地對每個人都教一樣的課程;那是把教育僵化,會扼殺不同方面的許多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要背誦許多經典才是好的,要看學生是不是這方面的根器。所謂“行行出狀元”,老師應該深入瞭解學生,引導學生發展他們個人的特長,例如,對於具有藝術天賦與興趣的學生,就應該引導他們走向藝術;對於技術方面具有天賦與興趣的學生,就應該引導他們走向技術……餘此類推。如果很死板地要求每個學生只能背誦經書,那會埋沒了許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這也是有些傳統文化班發生問題的地方。

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師,會去發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和潛能,個別地加以培養。每個學生都是特別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老師能夠加以肯定,給予學生信心,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特質,那麼每個學生都能成才。能夠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人生發展方向的老師,就是明師。

老師應該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法,而不是填鴨式的。就像《學記》所說的,老師應該“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加以強迫(不能強迫學生接受;不必強迫學生馬上明白——戒除急躁);勉勵學生上進,但並不壓制學生的發展;啟發學生的悟性,而不要將結論和盤托出(不能把學生的悟門堵死了)。如果能夠這樣教學,達到的效果就是“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只加引導而不強迫,學生則學得很歡喜;善加勉勵而不壓制,學生則容易發展自己的潛能;只加啟發而不盡說其義,學生則能進一步深思窮究,開發悟性——這樣的老師才是具備教學的智慧,善於教導學生。

四、放下慢

無論老師多麼優秀、成績多麼輝煌,都不應傲慢,而應該謙虛。《曲禮》說“敖不可長”:傲慢心不可任其擴大。一個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別人,這樣的心態已經很危險了;如果還不知道自我警惕,終究會變成自私、剛愎、殘暴的個性!何況傲慢心增長一分,誠敬心就減退一分,不能不戒慎小心!《論語》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一樣的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吝嗇,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老師必須誠敬謙和,虛心有禮,樂於接受別人的勸告,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如果自以為高高在上,倨傲而不聽勸諫,牯惡而不肯悔改,那是不足以為人師表的。

老師必須有教無類,平等公正地教育學生,對學生不能有高低貴賤的差別對待。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尊嚴,以符合人性的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如果一味追求高分數、高表現而不擇手段,忽視學生的人性尊嚴與人格發展,那是畸形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當然違背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古代私塾中有體罰制度,但那不是讓老師發洩怒氣,而是老師出於善意,節制學生的頑劣,以及加深學生的記性。因此體罰必須很有節制、很有善巧,才不致造成學生身心的傷害。即便如此,古人還是有“七不責”之教,很值得借鑒。即使只是責備學生,都必須避開這七種情況:

(一)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二)愧悔不責:假如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再責備了。
(三)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眠,要麼噩夢連連。
(四)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假如此時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五)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假如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馬上堵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六)悲憂不責: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七)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此時更需要父母師長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這“七不責”的古訓非常重要,做老師的人必須銘記在心,切實遵守。

五、放下疑

學習傳統文化和學習科學不同:學習科學注重懷疑,學習傳統文化則必須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有堅定的信心,不能懷疑,做老師的人更是如此。

《三字經》一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講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這非常重要!老師必須對這個有信心,才能把學生教好。

古人教學,主張一門深入,不主張同時雜學多門。如《弟子規》所說的“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研究學問要專一、專精,才能深入。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又欣羡其他的書,想看其他的書,這樣永遠也定不下心;必須把這本書讀完,才能讀另外一本。又古人重視讀誦,開啟悟性,如朱子《童蒙須知》裡說:“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如果對這些教誨沒有信心,自己就很難堅持做下去,也很難堅定地要求學生按照這些規範去做。

必須對古聖先賢老祖宗的教誨具足信心,才能制定常規,徹底執行,傳統文化教育才會純正,教學才會日起有功。

六、溫和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溫文儒雅,處眾和睦,心平氣和,和顏悅色,讓人有和藹可親的感覺。

七、善良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心地善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把傳統文化仁慈博愛的精神展現出來。

八、恭敬

傳統文化老師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正如《曲禮》所說的“毋不敬”:任何時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老師要給學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樣。

九、節儉

養成節儉的美德非常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上說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尤其現代講究環保,節儉是珍惜自己的福報,也是愛護環境。

十、禮讓

聖人教我們忍讓、謙讓、禮讓,一路讓到底,沒有競爭。“讓”是性德;大家都讓,這個世界就沒有衝突了。

如果能夠具備以上十種素質,我認為就是合格的傳統文化老師,能夠真正承傳古聖先賢的傳統文化,並且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必須虔誠禮敬、禮請的對象。

附語

附帶在此說明一件事:最近有人做文章批評《弟子規》,認為是清代人編寫的,歷史很短,而且只適用于社會下層人士學習,不屬￿傳統經典。這是對《弟子規》的內容沒有真正瞭解,才會講出這樣的話。

《弟子規》可說是童蒙經典的集大成,它的內容出自《禮記》和古代的蒙書,可說是源遠流長,並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創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實《論語》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篤敬、仁愛、親賢、學文的重要精神與實踐,是傳統文化教學極重要的基礎經典。按照《弟子規》去落實,就做到了“篤行”;而“篤行”正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最終目的,是真正能夠產生利益和力量的環節。

真正落實了《弟子規》,就具備合格傳統文化老師應有的德行,有資格教人,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人由於落實《弟子規》而改邪歸正、棄惡向善、端正心念,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希望大家堅定對《弟子規》的信心,不要被個人評議所動搖。

最後,祝福在座的各位六時吉祥、光壽無量!祝福傳統文化振興昌盛,永世弘揚!祝福祖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謝謝大家!
Category
AMTB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