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學佛,為什麼要講儒跟道?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淨空法師 2012.07.12
有人問我,你學佛,為什麼講儒跟道?我說,講儒跟道不是我開頭的,你要去問唐朝中葉那些祖師大德,你去問他去。為什麼?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那要怎麼樣?得先學小乘。佛的教學,當年在世的教學跟現在辦學校沒有兩樣,先辦小學,十二年阿含,小乘;再辦中學,八年,方等,這中學;再辦大學,般若,二十二年;最後辦研究所,八年,《法華經》。它有次第的,不是亂來的。所以教導我們學習要從小乘開始,打基礎。在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一個俱舍宗、一個成實宗,那個時候很盛行,因為學佛必須先從這兩個學起,這兩個是基礎教育。
可是到唐朝中葉,祖師大德改變了方法,不學小乘。學什麼?學儒跟道,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是那時候祖師大德他們搞的。行不行?行,歷史證明了。這一千三、四百年,用儒跟道做基礎來代替小乘,這對中國人特別方便,因為儒跟道是自己家裡東西,很熟悉、很親切。我們看大乘八個宗,每個宗裡頭世世代代都出祖師、都出聖賢,這就說明沒錯,可以這樣做法,這個做法不違背佛的教誨。今天成問題了,小乘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就深入大乘經藏,這個學習方法行嗎?在今天學術界講行,大學裡頭都開著有佛經的課程,我還曾經教過五年。那是學的什麼東西?佛學常識,或者說佛學知識,不是智慧。把它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與本來的佛教就毫不相干。所以他不講求力行,他只講求文字,教理行果,他只講教跟理,行跟果他不講了,當作學術來研究。這是我在倫敦所看到的,這裡面漢學系的學者全都是儒釋道的知識分子,不是聖人、不是賢人。
中國從前讀書志在聖賢,學佛志在證果,就是志在成佛,是以這個為目標的。現在不是,現在完全是知道這些經典裡講些什麼,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知識再豐富,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你沒有行做為真正支持你學習的支柱,行是支柱。這些東西通過行,就等於通過實驗,實驗過了之後,你的信心才真踏實,你才真相信,真得受用。知識沒有經過檢驗,究竟有沒有效果是問號。所以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有侷限,而且有後遺症,這在今天的世界學術界普遍看到的現象,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的學佛,我們孝父母、孝祖宗,這個一定要做。父母不在了,祖宗也不在了,怎樣盡孝?我認真努力學習,我把所學的東西都用在生活上、都做到了,這就是孝親,這就是尊師。如果我像一般學經典裡面的知識,跟我自己生活不發生關係,沒有影響,這就是大不孝。我們的課堂,上課要拜祖宗,下課也要拜祖宗,念念不忘。講堂裡面的學習,如同父母、祖先在場,我們不能不認真的學習,時時刻刻想到父母、師長的恩惠。身體得自於父母,要愛惜,知道父母對我們的身體非常關心,讓他放心自己就得愛惜身體。老師所教導的得依教奉行,提升自己的境界,這老師歡喜。
歡迎流通、轉貼分享,利益眾生,隨喜功德。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org.tw/index.asp
淨宗學院首頁
http://new.amtb-aus.org/Default.aspx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tw/rsd/rsd.asp
有人問我,你學佛,為什麼講儒跟道?我說,講儒跟道不是我開頭的,你要去問唐朝中葉那些祖師大德,你去問他去。為什麼?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那要怎麼樣?得先學小乘。佛的教學,當年在世的教學跟現在辦學校沒有兩樣,先辦小學,十二年阿含,小乘;再辦中學,八年,方等,這中學;再辦大學,般若,二十二年;最後辦研究所,八年,《法華經》。它有次第的,不是亂來的。所以教導我們學習要從小乘開始,打基礎。在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一個俱舍宗、一個成實宗,那個時候很盛行,因為學佛必須先從這兩個學起,這兩個是基礎教育。
可是到唐朝中葉,祖師大德改變了方法,不學小乘。學什麼?學儒跟道,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是那時候祖師大德他們搞的。行不行?行,歷史證明了。這一千三、四百年,用儒跟道做基礎來代替小乘,這對中國人特別方便,因為儒跟道是自己家裡東西,很熟悉、很親切。我們看大乘八個宗,每個宗裡頭世世代代都出祖師、都出聖賢,這就說明沒錯,可以這樣做法,這個做法不違背佛的教誨。今天成問題了,小乘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就深入大乘經藏,這個學習方法行嗎?在今天學術界講行,大學裡頭都開著有佛經的課程,我還曾經教過五年。那是學的什麼東西?佛學常識,或者說佛學知識,不是智慧。把它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與本來的佛教就毫不相干。所以他不講求力行,他只講求文字,教理行果,他只講教跟理,行跟果他不講了,當作學術來研究。這是我在倫敦所看到的,這裡面漢學系的學者全都是儒釋道的知識分子,不是聖人、不是賢人。
中國從前讀書志在聖賢,學佛志在證果,就是志在成佛,是以這個為目標的。現在不是,現在完全是知道這些經典裡講些什麼,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知識再豐富,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你沒有行做為真正支持你學習的支柱,行是支柱。這些東西通過行,就等於通過實驗,實驗過了之後,你的信心才真踏實,你才真相信,真得受用。知識沒有經過檢驗,究竟有沒有效果是問號。所以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有侷限,而且有後遺症,這在今天的世界學術界普遍看到的現象,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的學佛,我們孝父母、孝祖宗,這個一定要做。父母不在了,祖宗也不在了,怎樣盡孝?我認真努力學習,我把所學的東西都用在生活上、都做到了,這就是孝親,這就是尊師。如果我像一般學經典裡面的知識,跟我自己生活不發生關係,沒有影響,這就是大不孝。我們的課堂,上課要拜祖宗,下課也要拜祖宗,念念不忘。講堂裡面的學習,如同父母、祖先在場,我們不能不認真的學習,時時刻刻想到父母、師長的恩惠。身體得自於父母,要愛惜,知道父母對我們的身體非常關心,讓他放心自己就得愛惜身體。老師所教導的得依教奉行,提升自己的境界,這老師歡喜。
歡迎流通、轉貼分享,利益眾生,隨喜功德。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org.tw/index.asp
淨宗學院首頁
http://new.amtb-aus.org/Default.aspx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tw/rsd/rsd.asp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