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談 - 『福德』『智慧』圓滿,佛稱二足尊。福慧雙修。
淨空法師談 - 『福德』『智慧』圓滿,佛稱二足尊。福慧雙修。
接著說「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這兩句話講得好,不能夠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佛經上有兩個故事,修行人一個人偏重在修智慧,一個人偏重在修布施,這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偏重修智慧的這個,修禪定、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這不錯了。雖然證得阿羅漢果沒福報,常常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羅漢托空缽」,挨餓,很苦!誰知道你證阿羅漢?人家看到你就討厭,沒有緣分,沒人供養他。修福的人倒是不錯,但是落在畜生道,變成一個大象,投胎投一個大象。這個大象有福報,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國王出去都乘這個象,這個象那當然供養的好,多少人伺候它、餵它,出門滿身披著瓔珞,珠寶披了一身,「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福報大了。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所以成佛,佛稱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兩種,一個是智慧圓滿,一個是福報也圓滿,所以佛是福慧雙修。佛沒有教我們不修福,你要認為佛教我們不修福,你就完全錯了,那佛怎麼能稱為二足尊?
但是佛常常警惕我們、警告我們,修福不要享福,怕享福迷了;如果你享福而不迷,行!那佛也贊成你享福。所以到什麼時候可以享福?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為什麼?不會迷,見性不會迷了。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他會迷,所以小乘,佛讚歎苦行。我們在佛的弟子當中可以看到,大迦葉尊者修苦行,「頭陀行第一」,而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他不是貧窮之人,出家之後修苦行,吃人不能吃的苦頭,他歡喜、他樂意,給初學人做個榜樣。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那是代表大乘的,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他家裡面、院子裡面,樹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那是表大乘法。大乘是可以享受,他不迷,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實實在在說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我們完全是凡夫,這個要知道。凡夫要不念佛求生淨土,沒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以菩薩自居、以菩薩自豪,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自己確確實實是凡夫。大乘經我們讀了、聽了,增長不少的見聞,如果真聽懂、真覺悟,應當發心認真努力去修學,這就對了。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204.htm
影片來源:地藏經1998.5.28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共 51 次講演
接著說「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這兩句話講得好,不能夠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佛經上有兩個故事,修行人一個人偏重在修智慧,一個人偏重在修布施,這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偏重修智慧的這個,修禪定、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這不錯了。雖然證得阿羅漢果沒福報,常常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羅漢托空缽」,挨餓,很苦!誰知道你證阿羅漢?人家看到你就討厭,沒有緣分,沒人供養他。修福的人倒是不錯,但是落在畜生道,變成一個大象,投胎投一個大象。這個大象有福報,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國王出去都乘這個象,這個象那當然供養的好,多少人伺候它、餵它,出門滿身披著瓔珞,珠寶披了一身,「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福報大了。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所以成佛,佛稱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兩種,一個是智慧圓滿,一個是福報也圓滿,所以佛是福慧雙修。佛沒有教我們不修福,你要認為佛教我們不修福,你就完全錯了,那佛怎麼能稱為二足尊?
但是佛常常警惕我們、警告我們,修福不要享福,怕享福迷了;如果你享福而不迷,行!那佛也贊成你享福。所以到什麼時候可以享福?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為什麼?不會迷,見性不會迷了。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他會迷,所以小乘,佛讚歎苦行。我們在佛的弟子當中可以看到,大迦葉尊者修苦行,「頭陀行第一」,而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他不是貧窮之人,出家之後修苦行,吃人不能吃的苦頭,他歡喜、他樂意,給初學人做個榜樣。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那是代表大乘的,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他家裡面、院子裡面,樹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那是表大乘法。大乘是可以享受,他不迷,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實實在在說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我們完全是凡夫,這個要知道。凡夫要不念佛求生淨土,沒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以菩薩自居、以菩薩自豪,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自己確確實實是凡夫。大乘經我們讀了、聽了,增長不少的見聞,如果真聽懂、真覺悟,應當發心認真努力去修學,這就對了。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204.htm
影片來源:地藏經1998.5.28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共 51 次講演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