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談 - 「無事不登三寶殿」,求法而來
淨空法師談 - 「無事不登三寶殿」,求法而來
恭敬不是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覺悟,依教奉行,決不在形式。形式上是表演給那些善根薄弱人給他們看,我們塑造佛菩薩形像,每一天恭敬禮拜供養是唱戲,給那些還沒有學佛,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給他們看。他們會看得很奇怪,你為什麼會對這個像這些動作、這些表現?他有疑惑他來問你,你給他說法、給他解釋,功德在這個地方,這就是現在所謂「機會教育」。現在做機會教育,應當說效果比古時候更要殊勝,古時候到道場決定是求法而來的,所謂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尤其是佛家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裡面,人跡罕到之處,你去的時候交通不方便,非常困難,他沒有事,他為什會到那裡去?到道場去一定是求法的,所以機會教育比現在少。
現在交通便捷,觀光旅遊,這些觀光客就想到這些地方去看看、去遊覽,我們道場裡面出家人,就每一天做機會教育的工作。有人在大殿裡面燒香、禮拜,做出樣子給這些觀光客看,他們沒見過,沒有接觸過,有人在旁邊為他解釋。他在觀光旅遊不知不覺就接觸佛法,不知不覺佛法的種子就種下去,他就學佛了,你說這個功德多大。所以這些道場是機會教育,接引廣大的眾生,真正是在做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在做這個事業。必須要有佛的這種胸懷,有佛的這一份感情,念念是念一切罪苦眾生,決不是為自己;觀光客給我們帶來收入,如果我們目標只定在這個位子上,錯了,完全錯了。我們的目的要定在救度一切罪苦眾生,讓他認識佛法、理解佛法,改變他的人生宇宙觀,這對他救度,他對道場這一分供養,才是真實的功德。這是說暫生恭敬,就是暫時所謂是一念相應,這一念真的相應了,就能夠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197.htm
影片來源:地藏經1998.5.28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共 51 次講演
恭敬不是形式,恭敬是理解、明白、覺悟,依教奉行,決不在形式。形式上是表演給那些善根薄弱人給他們看,我們塑造佛菩薩形像,每一天恭敬禮拜供養是唱戲,給那些還沒有學佛,沒有接觸過佛教的人給他們看。他們會看得很奇怪,你為什麼會對這個像這些動作、這些表現?他有疑惑他來問你,你給他說法、給他解釋,功德在這個地方,這就是現在所謂「機會教育」。現在做機會教育,應當說效果比古時候更要殊勝,古時候到道場決定是求法而來的,所謂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尤其是佛家的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裡面,人跡罕到之處,你去的時候交通不方便,非常困難,他沒有事,他為什會到那裡去?到道場去一定是求法的,所以機會教育比現在少。
現在交通便捷,觀光旅遊,這些觀光客就想到這些地方去看看、去遊覽,我們道場裡面出家人,就每一天做機會教育的工作。有人在大殿裡面燒香、禮拜,做出樣子給這些觀光客看,他們沒見過,沒有接觸過,有人在旁邊為他解釋。他在觀光旅遊不知不覺就接觸佛法,不知不覺佛法的種子就種下去,他就學佛了,你說這個功德多大。所以這些道場是機會教育,接引廣大的眾生,真正是在做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在做這個事業。必須要有佛的這種胸懷,有佛的這一份感情,念念是念一切罪苦眾生,決不是為自己;觀光客給我們帶來收入,如果我們目標只定在這個位子上,錯了,完全錯了。我們的目的要定在救度一切罪苦眾生,讓他認識佛法、理解佛法,改變他的人生宇宙觀,這對他救度,他對道場這一分供養,才是真實的功德。這是說暫生恭敬,就是暫時所謂是一念相應,這一念真的相應了,就能夠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197.htm
影片來源:地藏經1998.5.28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共 51 次講演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