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重生路 慈濟淨水設備Qwater
留住一滴水,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今天來到水的重生路。慈濟這些年來跟水利署還有工研院,合作研發了各式各樣的淨水設備,而最新一代的Qwater,更輕便、更小了,它是這個樣子,長得像四個水桶,加上四個管線,只要用四個行李箱,就可以帶著它到世界各國。2018年在寮國,Qwater就讓整個水患過後的小村莊,能夠有水可用。
其實淨水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課題,透過淨水設備不斷地研發,更新、更智慧、更好用,讓水的重生有了更多契機。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我們第一時間,其實泰國的師兄師姊就到當地去勘災,勘災回來其實就回報,當地非常需要熱食還有淨水 。」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每個家裡頭的井都很淺,基本上已經都被汙染了,濁度非常地高,我們就問他說,那你們平常都喝什麼水?他說他們就喝雨水。」
慈濟志工把帶去的第四代慈濟淨水器,總共兩套,組裝起來,現場讓村民試喝。試喝過有信心了,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災民們光著腳丫,踩著泥巴,聞風而來。
慈濟志工 楊凱傑:「哇,架設後每天早上就一大堆村民就在那邊等著排隊,等我們的淨水。」
村長辦公室裡一整排的淨水,猶如荒漠中的甘霖,此後沒有中斷供應過,就這麼解決了八百多位村民的飲用水問題。一直到2018年10月,慈濟志工完成急難救助階段,留下來的一組淨水器,到現在還在當地繼續執行任務。
大愛記者 許斐莉:「災難發生的時候,萬一我們的飲用水濁度變成這個樣子的話,該怎麼辦呢?這時候只要有一台淨水設備,就可以在十秒鐘之內發揮救命的功能。現在可以喝了嗎?可以囉,喝起來的感覺怎麼樣?口感還不錯。」
這套淨水器就是從寮國出任務回來的慈濟第三代Qwater,用四個行李箱就可以拖運上飛機。這個強調高度便利性的設計,是水利署、工研院和慈濟三方合作八年來,累積每一次賑災經驗的最新研發成果。
大愛記者 許斐莉:「這台看起來像是貨櫃屋的設備,其實是我們慈濟第一代的淨水設備,它曾經跟隨我們慈濟志工,進行四次主要的賑災任務。請問第一次是在什麼時候?」
「2000年前往委內瑞拉賑災,2001年到汐止賑災,2004年到菲律賓賑災,2004年南亞海嘯,印尼亞齊賑災。」
雖然第一代的淨水設備目前是處於備役狀態,慈濟的急難救助隊淨水小組還是經常進行維護任務。
慈濟志工 張銀彬:「一個貨櫃的四分之三是水庫,四分之一的話是控制系統跟發電機,還有過濾桶的部分,水是從這個管子進去,它進去的同時會有兩個藥水,一個是氯,一個是明樊。」
二十呎貨櫃的淨水設備,一天可以產出五百噸的生活用水,這麼大的出水量,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自來水廠,對災區的幫助非常大。
走進工研院,眼前所陳列的這些淨水設備,有一部分是跟慈濟合作的Qwater,它的核心技術也以滿足各種救災條件為優先前提。
工研院材化所工程師 任維傑:「考量災時最重要水的汙染物,就是我們的濁度跟水裡的細菌,所以我們大概設計了三個淨水單元。」
首先是Bionet多孔泡棉,這看起來像水族箱過濾泡棉的東西,主要的功能是去除濁度。第二道則是活性碳,以吸附有機汙染物為主;第三道是UF超過濾膜,可將細菌和細小的物質分離掉。
工研院材化所工程師 任維傑:「一般細菌大概在一個micro左右,可是UF的部分大概可以到0.1個micro,它大概可以抵擋到九成的細菌,所以可以讓我們的飲用水更加地安全。」
最後再加上UV紫外燈殺菌,才能夠讓人生飲淨水。Qwater從第二代開始就強調可以直接生飲,體積上也愈來愈強調機動性。
慈濟志工 嚴聖炎:「二十呎貨櫃到了災區裡面,它根本動不了,還要有吊車,第二個它要大量的水源,所以我們慢慢就會有一個方向,就想到一個蜂巢式的概念。」
改良後的三噸半淨水器,在菲律賓海燕風災時派上用場。但是,卻發生了意外的狀況。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因為我們的Qwater沒辦法處理鈉離子,就是鹽分,必須透過RO才有辦法處理,於是回來我們就開始思考,當我們救災的時候碰到這種狀況,半鹹水的狀況的時候呢,我們怎麼樣來處理。」
加裝了RO逆滲透的新一代淨水系統,可以去除掉水中的離子,沒想到在兩年後竟然用在台灣。
蘇迪勒颱風讓烏來陷入一片爛泥之中,大台北地區的水源南勢溪濁度飆高,慈濟趕緊在第一時間出動淨水救援行動。
慈濟志工 鄭良明:「因為當地的水源太濁,濁度太高,沒辦法處理,透過那個卡車從別的地方載水過去以後,然後再透過這台的水處理設備,把它製作出來,然後給災民使用。」
原水濁度太高會影響淨水器效能,志工們好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山泉水,這才開始展開造水任務,平均每天生產了十五噸水,成功供應國軍救災和六千位居民使用。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其實我們看到每一年的災難愈來愈嚴重,我們希望說未來呢,我們能夠有更多不同面向的淨水設備,來因應各種災區不同的需求。」
有水當思無水苦,當災難已經變得無法避免,科技與救災的結合,更需要智慧與慈悲的引導,才能發揮最大的良能。
採訪撰文:許斐莉
攝影剪接:余國維 梁家銘
其實淨水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課題,透過淨水設備不斷地研發,更新、更智慧、更好用,讓水的重生有了更多契機。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我們第一時間,其實泰國的師兄師姊就到當地去勘災,勘災回來其實就回報,當地非常需要熱食還有淨水 。」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每個家裡頭的井都很淺,基本上已經都被汙染了,濁度非常地高,我們就問他說,那你們平常都喝什麼水?他說他們就喝雨水。」
慈濟志工把帶去的第四代慈濟淨水器,總共兩套,組裝起來,現場讓村民試喝。試喝過有信心了,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災民們光著腳丫,踩著泥巴,聞風而來。
慈濟志工 楊凱傑:「哇,架設後每天早上就一大堆村民就在那邊等著排隊,等我們的淨水。」
村長辦公室裡一整排的淨水,猶如荒漠中的甘霖,此後沒有中斷供應過,就這麼解決了八百多位村民的飲用水問題。一直到2018年10月,慈濟志工完成急難救助階段,留下來的一組淨水器,到現在還在當地繼續執行任務。
大愛記者 許斐莉:「災難發生的時候,萬一我們的飲用水濁度變成這個樣子的話,該怎麼辦呢?這時候只要有一台淨水設備,就可以在十秒鐘之內發揮救命的功能。現在可以喝了嗎?可以囉,喝起來的感覺怎麼樣?口感還不錯。」
這套淨水器就是從寮國出任務回來的慈濟第三代Qwater,用四個行李箱就可以拖運上飛機。這個強調高度便利性的設計,是水利署、工研院和慈濟三方合作八年來,累積每一次賑災經驗的最新研發成果。
大愛記者 許斐莉:「這台看起來像是貨櫃屋的設備,其實是我們慈濟第一代的淨水設備,它曾經跟隨我們慈濟志工,進行四次主要的賑災任務。請問第一次是在什麼時候?」
「2000年前往委內瑞拉賑災,2001年到汐止賑災,2004年到菲律賓賑災,2004年南亞海嘯,印尼亞齊賑災。」
雖然第一代的淨水設備目前是處於備役狀態,慈濟的急難救助隊淨水小組還是經常進行維護任務。
慈濟志工 張銀彬:「一個貨櫃的四分之三是水庫,四分之一的話是控制系統跟發電機,還有過濾桶的部分,水是從這個管子進去,它進去的同時會有兩個藥水,一個是氯,一個是明樊。」
二十呎貨櫃的淨水設備,一天可以產出五百噸的生活用水,這麼大的出水量,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自來水廠,對災區的幫助非常大。
走進工研院,眼前所陳列的這些淨水設備,有一部分是跟慈濟合作的Qwater,它的核心技術也以滿足各種救災條件為優先前提。
工研院材化所工程師 任維傑:「考量災時最重要水的汙染物,就是我們的濁度跟水裡的細菌,所以我們大概設計了三個淨水單元。」
首先是Bionet多孔泡棉,這看起來像水族箱過濾泡棉的東西,主要的功能是去除濁度。第二道則是活性碳,以吸附有機汙染物為主;第三道是UF超過濾膜,可將細菌和細小的物質分離掉。
工研院材化所工程師 任維傑:「一般細菌大概在一個micro左右,可是UF的部分大概可以到0.1個micro,它大概可以抵擋到九成的細菌,所以可以讓我們的飲用水更加地安全。」
最後再加上UV紫外燈殺菌,才能夠讓人生飲淨水。Qwater從第二代開始就強調可以直接生飲,體積上也愈來愈強調機動性。
慈濟志工 嚴聖炎:「二十呎貨櫃到了災區裡面,它根本動不了,還要有吊車,第二個它要大量的水源,所以我們慢慢就會有一個方向,就想到一個蜂巢式的概念。」
改良後的三噸半淨水器,在菲律賓海燕風災時派上用場。但是,卻發生了意外的狀況。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因為我們的Qwater沒辦法處理鈉離子,就是鹽分,必須透過RO才有辦法處理,於是回來我們就開始思考,當我們救災的時候碰到這種狀況,半鹹水的狀況的時候呢,我們怎麼樣來處理。」
加裝了RO逆滲透的新一代淨水系統,可以去除掉水中的離子,沒想到在兩年後竟然用在台灣。
蘇迪勒颱風讓烏來陷入一片爛泥之中,大台北地區的水源南勢溪濁度飆高,慈濟趕緊在第一時間出動淨水救援行動。
慈濟志工 鄭良明:「因為當地的水源太濁,濁度太高,沒辦法處理,透過那個卡車從別的地方載水過去以後,然後再透過這台的水處理設備,把它製作出來,然後給災民使用。」
原水濁度太高會影響淨水器效能,志工們好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山泉水,這才開始展開造水任務,平均每天生產了十五噸水,成功供應國軍救災和六千位居民使用。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其實我們看到每一年的災難愈來愈嚴重,我們希望說未來呢,我們能夠有更多不同面向的淨水設備,來因應各種災區不同的需求。」
有水當思無水苦,當災難已經變得無法避免,科技與救災的結合,更需要智慧與慈悲的引導,才能發揮最大的良能。
採訪撰文:許斐莉
攝影剪接:余國維 梁家銘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