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師晨間開示 第三十七集
悟道法師晨間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19/5/8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
今天是文殊菩薩的聖誕,請放掌。文殊菩薩在我們佛門,在菩薩眾裡面代表智慧第一,在聲聞舍利弗代表智慧第一。所以我們讀《彌陀經》,聲聞眾舍利弗第一個,代表智慧;菩薩眾,文殊菩薩代表菩薩眾,他是代表智慧。我們學佛,佛法我們一般叫出世間法,出離六道這個世間,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學佛最終就是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到圓滿回歸常寂光就成佛了,究竟圓滿成佛。世間法就是站住人格,人天善道。釋迦牟尼佛出世間法為主,也包括世間法,人天的佛法。孔子、老子,孔子偏重在講世間法,世間法也講到極處了。也有講出世間法,但是一般弟子聽不懂,所以就少講,講得也比較含蓄,實際上都有。
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跟中國本土的儒道這就相應,可以說相得益彰,可以說是大圓滿。上個世紀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也講,「中國本土的儒道接受外來的印度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他這個話講得的的確確,確實是這樣。所以我們現在講儒釋道,佛教已經融入中國本土的儒道,跟儒道現在分不開。所以我們過去讀書人三教的經典都讀過,你學佛的,像我們佛門的祖師大德,從漢朝到清朝國家定的主流教育,就要讀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這是國家定的教育,祖師當然都讀過。道,老子《道德經》、《清淨經》,莊子《南華經》,這些祖師大德都讀過的,所以三教都有。學道的也讀佛經,也讀儒書,像汐止拱北殿呂洞賓,他就曾經註解過《金剛經》。學儒的人他也讀佛經,讀道教的經,所以這個三教已經融為一體。
不管學佛法出世間法,或者是世間法,都必須要智慧,智慧是最重要的。我們佛門裡面講福慧雙修,福慧二足尊,修福修慧不能偏,福慧要雙修。佛的福報、智慧都達到圓滿,所以稱為二足尊,兩方面都具足,都滿足了。因此今天文殊菩薩的聖誕,我們就是要知道學佛學的智慧。不學佛,在世間要成就一番事業,要站立好人格也要智慧,離開智慧就沒有成就了。現在的成就,我們一定要知道,佛菩薩、聖賢講的成就,他的定義、他的標準在哪裡。現在的人沒有讀聖賢書,也沒有讀佛經,就是現在社會上學校讀這個書,這個書是什麼?它沒有講道德仁。《論語》講道德仁,道是本體,就是佛法講的自性,自性一動,還沒有這些是非善惡這是德,一動,他循著正規的路走,德。講道我們不懂,講德也不懂,所以孔子他教學從仁開始。仁是從道德來的,因為道德是本體,從這裡生出來的。不懂,從這個地方先學,先去做,慢慢你就會體會到道德。......
【全文連結】https://ft.hwadzan.com/dv.php?sn=WD32-007-0037&lang=zh_TW
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
今天是文殊菩薩的聖誕,請放掌。文殊菩薩在我們佛門,在菩薩眾裡面代表智慧第一,在聲聞舍利弗代表智慧第一。所以我們讀《彌陀經》,聲聞眾舍利弗第一個,代表智慧;菩薩眾,文殊菩薩代表菩薩眾,他是代表智慧。我們學佛,佛法我們一般叫出世間法,出離六道這個世間,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學佛最終就是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到圓滿回歸常寂光就成佛了,究竟圓滿成佛。世間法就是站住人格,人天善道。釋迦牟尼佛出世間法為主,也包括世間法,人天的佛法。孔子、老子,孔子偏重在講世間法,世間法也講到極處了。也有講出世間法,但是一般弟子聽不懂,所以就少講,講得也比較含蓄,實際上都有。
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跟中國本土的儒道這就相應,可以說相得益彰,可以說是大圓滿。上個世紀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教授也講,「中國本土的儒道接受外來的印度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他這個話講得的的確確,確實是這樣。所以我們現在講儒釋道,佛教已經融入中國本土的儒道,跟儒道現在分不開。所以我們過去讀書人三教的經典都讀過,你學佛的,像我們佛門的祖師大德,從漢朝到清朝國家定的主流教育,就要讀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這是國家定的教育,祖師當然都讀過。道,老子《道德經》、《清淨經》,莊子《南華經》,這些祖師大德都讀過的,所以三教都有。學道的也讀佛經,也讀儒書,像汐止拱北殿呂洞賓,他就曾經註解過《金剛經》。學儒的人他也讀佛經,讀道教的經,所以這個三教已經融為一體。
不管學佛法出世間法,或者是世間法,都必須要智慧,智慧是最重要的。我們佛門裡面講福慧雙修,福慧二足尊,修福修慧不能偏,福慧要雙修。佛的福報、智慧都達到圓滿,所以稱為二足尊,兩方面都具足,都滿足了。因此今天文殊菩薩的聖誕,我們就是要知道學佛學的智慧。不學佛,在世間要成就一番事業,要站立好人格也要智慧,離開智慧就沒有成就了。現在的成就,我們一定要知道,佛菩薩、聖賢講的成就,他的定義、他的標準在哪裡。現在的人沒有讀聖賢書,也沒有讀佛經,就是現在社會上學校讀這個書,這個書是什麼?它沒有講道德仁。《論語》講道德仁,道是本體,就是佛法講的自性,自性一動,還沒有這些是非善惡這是德,一動,他循著正規的路走,德。講道我們不懂,講德也不懂,所以孔子他教學從仁開始。仁是從道德來的,因為道德是本體,從這裡生出來的。不懂,從這個地方先學,先去做,慢慢你就會體會到道德。......
【全文連結】https://ft.hwadzan.com/dv.php?sn=WD32-007-0037&lang=zh_TW
- Category
- AMTB 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