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講的「疑情」,就是「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念佛,名「實相念佛」
淨空法師談 - 宗門講的「疑情」,就是「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念佛,名「實相念佛」
宗門講的疑情,所謂是「小疑有小悟,大疑就大悟」,你常常能夠保持這個疑情。所謂疑情,是只有疑而不能解釋,為什麼?一想到解釋,你就落到意識裡面去,絕對不可以用思惟、用想像。世間許多佛學家,他們是完全憑自己思惟想像來想佛經典的意思,那意思就錯了,曲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佛家教人離心意識參,參學不是叫研學,參是不用心意識,研是用心意識。世間是研究,他用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識是分別,第六意識分別;末那是執著,意是執著;阿賴耶落謝種子,我們今天講落印象。不用心意識,就是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不落印象,這就叫參學。宗門要用這個功夫,教下也要用這個功夫,念佛人也不例外,念佛人如果離心意識,他就是實相念佛。我們念佛方法很多,總歸納起來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你能夠離心意識,你是實相念佛,無論你是持名、觀想、觀像,都叫實相念佛。如果你不能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用妄想、分別、執著來念佛,那就是底下這三種,觀想、觀像、持名。可是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入這個境界是要功夫。這個功夫就是要長時期保持「疑情」,你就會有大徹大悟的一天。徹悟的緣各人不相同,有人從看經開悟,有人從念佛開悟,有人從參禪開悟,甚至有人聽唱歌開悟,不定是什麼機緣。他為什麼會開悟?就是因為他疑情凝聚到了一個飽和點,不定什麼機緣一接觸他就突破了,突破之後這個境界現前。也就是從前天天念、天天看,不能明白,忽然明白了。這一明白就一切都明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性相,沒有一樣不明白,絕不是這幾句明白了,是一悟一切悟。所以這個給我們日常做疑情,是非常好的一段
http://www.amtb.tw/14/14-14-08.xml
影片來源:地藏經玄義1998_12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
宗門講的疑情,所謂是「小疑有小悟,大疑就大悟」,你常常能夠保持這個疑情。所謂疑情,是只有疑而不能解釋,為什麼?一想到解釋,你就落到意識裡面去,絕對不可以用思惟、用想像。世間許多佛學家,他們是完全憑自己思惟想像來想佛經典的意思,那意思就錯了,曲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佛家教人離心意識參,參學不是叫研學,參是不用心意識,研是用心意識。世間是研究,他用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識是分別,第六意識分別;末那是執著,意是執著;阿賴耶落謝種子,我們今天講落印象。不用心意識,就是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不落印象,這就叫參學。宗門要用這個功夫,教下也要用這個功夫,念佛人也不例外,念佛人如果離心意識,他就是實相念佛。我們念佛方法很多,總歸納起來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你能夠離心意識,你是實相念佛,無論你是持名、觀想、觀像,都叫實相念佛。如果你不能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用妄想、分別、執著來念佛,那就是底下這三種,觀想、觀像、持名。可是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入這個境界是要功夫。這個功夫就是要長時期保持「疑情」,你就會有大徹大悟的一天。徹悟的緣各人不相同,有人從看經開悟,有人從念佛開悟,有人從參禪開悟,甚至有人聽唱歌開悟,不定是什麼機緣。他為什麼會開悟?就是因為他疑情凝聚到了一個飽和點,不定什麼機緣一接觸他就突破了,突破之後這個境界現前。也就是從前天天念、天天看,不能明白,忽然明白了。這一明白就一切都明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性相,沒有一樣不明白,絕不是這幾句明白了,是一悟一切悟。所以這個給我們日常做疑情,是非常好的一段
http://www.amtb.tw/14/14-14-08.xml
影片來源:地藏經玄義1998_12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