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故事集 1:琉璃王與釋迦族 《法句譬喻經》 20190829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琉璃王與釋迦族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惡行品第十七》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自立為王。
有一惡臣名為耶利,告訴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舍衛國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辱罵。那時,大王曾發誓說:『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現在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的時候。」於是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便帶兵攻伐舍衛國。
目犍連尊者聽到琉璃王集兵要去攻打舍衛國,憐憫那些即將受害的人,於是向佛陀稟白說:「現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舍衛國,我希望以四種方便來救護舍衛國的人:一是將人民安置於虛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兩座鐵圍山之間,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國中,令琉璃王不知他們的去處。」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雖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舍衛國的人,但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舍衛國的苦難,他們還是無法逃脫過去所種下的罪業。」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開示後,還是不忍舍衛國的子民受到迫害,於是運用神通力將四五千精英放至缽內,舉至虛空當中,希望能幫助他們躲過此難。後來琉璃王攻伐舍衛國,殘殺了三億人民。
戰爭結束後,目犍連尊者前往精舍,自貢高告訴佛陀:「當琉璃王攻打舍衛國時,弟子承佛威神力,將舍衛國四五千人安置於虛空當中,解救了他們。」佛陀問目犍連尊者:「你已經去看過缽中的人嗎?」目犍連尊者回答:「還沒有。」於是佛陀說:「你先去看看他們吧!」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將缽取下,看到裡面的人全已死亡,不勝悲泣地告訴世尊:「缽中之人均已殆盡,我雖欲以神通力救護他們,仍無法免除他們的宿世罪業。」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薩聖眾,隱形分身也都無法逃脫。」並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世尊說完此偈,座上無數聽眾,因聽聞佛所說之無常法要,深感悲戚,個個專心思惟佛陀的開示,不久即證得須陀洹果。
省思
《地藏經》云:「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從無始劫來,眾生因一念不覺,起欲愛染著之心,所造罪業多如恆沙,故於六道之中輪迴不已,無法超脫。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今日我們有幸聽聞佛法,即應深信因果之理,除了懺悔無始劫來的罪業,亦應從因上積極落實,覺察、覺照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才能隨緣了舊業,更不造新殃。再者,我們更須體悟無常之理,生命稍縱即逝,轉息即是來生,所以我們應當把握「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之殊勝因緣,發菩提心、發長遠心,盡未來際永不退轉。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惡行品第十七》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並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自立為王。
有一惡臣名為耶利,告訴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舍衛國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辱罵。那時,大王曾發誓說:『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現在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的時候。」於是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便帶兵攻伐舍衛國。
目犍連尊者聽到琉璃王集兵要去攻打舍衛國,憐憫那些即將受害的人,於是向佛陀稟白說:「現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舍衛國,我希望以四種方便來救護舍衛國的人:一是將人民安置於虛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兩座鐵圍山之間,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國中,令琉璃王不知他們的去處。」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雖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舍衛國的人,但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舍衛國的苦難,他們還是無法逃脫過去所種下的罪業。」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開示後,還是不忍舍衛國的子民受到迫害,於是運用神通力將四五千精英放至缽內,舉至虛空當中,希望能幫助他們躲過此難。後來琉璃王攻伐舍衛國,殘殺了三億人民。
戰爭結束後,目犍連尊者前往精舍,自貢高告訴佛陀:「當琉璃王攻打舍衛國時,弟子承佛威神力,將舍衛國四五千人安置於虛空當中,解救了他們。」佛陀問目犍連尊者:「你已經去看過缽中的人嗎?」目犍連尊者回答:「還沒有。」於是佛陀說:「你先去看看他們吧!」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將缽取下,看到裡面的人全已死亡,不勝悲泣地告訴世尊:「缽中之人均已殆盡,我雖欲以神通力救護他們,仍無法免除他們的宿世罪業。」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薩聖眾,隱形分身也都無法逃脫。」並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世尊說完此偈,座上無數聽眾,因聽聞佛所說之無常法要,深感悲戚,個個專心思惟佛陀的開示,不久即證得須陀洹果。
省思
《地藏經》云:「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從無始劫來,眾生因一念不覺,起欲愛染著之心,所造罪業多如恆沙,故於六道之中輪迴不已,無法超脫。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今日我們有幸聽聞佛法,即應深信因果之理,除了懺悔無始劫來的罪業,亦應從因上積極落實,覺察、覺照每個起心動念,如此才能隨緣了舊業,更不造新殃。再者,我們更須體悟無常之理,生命稍縱即逝,轉息即是來生,所以我們應當把握「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之殊勝因緣,發菩提心、發長遠心,盡未來際永不退轉。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
- Tags
- 因果, 因果故事, 琉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