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雲老師《無量壽經》複講第二回---第26集
時間: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三日
地點:六和小院
內容重點摘要:
◎現在有一種情況應該引起同修們注意,無論出家、在家,指導別人怎樣修行,怎樣學佛,一定要依經典、依祖師大德的教誨去指導,不能依自己的知見去指導別人。好為人師,誤導眾生,甚至斷人法身慧命,萬萬不可!萬萬不可!送往生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能有絲毫閃失,我們要對一個人的法身慧命負責。
◎佛的光明中顯示著清淨、平等、智慧、慈悲。這一句包含了如來果地上的萬德萬能。佛的性德如是,我們自己的性德跟佛沒有兩樣。佛的性德顯露出來,我們的性德被埋藏起來,埋藏在妄想、執著、煩惱之中。所以,若有人問你佛法是什麼?佛教的內容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佛法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佛教的內容就是教我們恢復自己本性的智慧。
◎世間語言,聽者因為方言不同、水平不齊,常常聽見同沒聽見一樣。但是如來的語言沒有這個障礙,所有聽到的對象,不管是此方人、彼方人,是智人、是愚人,是人、是獸,都是愉快地理解。其關鍵就在於如來的語言是清淨語、清淨句,是從離垢無染的自性中流出的微妙音聲。所以一一音中都是全部的性德,都含無邊妙用。能包括佛的辯才海,當然就包括一切眾生願樂欲聞的語言,每一個眾生都可以得到與他相應的部分,歡喜開解。
◎學佛從哪裡學起?首先要知道佛是什麼?佛法的真實內容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自己就是人生,環境就是宇宙。要清楚本身和環境的真相,真相認識了,就是開悟;不認識真相是「迷」,迷惑顛倒。
廣演妙法,首先是「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精進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六度萬行的第一位,是寶塔的第一層。在無佛之世,眾生要「以戒為師」,可以證明戒律極為重要。所以法藏比丘所願說法利生中第一個字是戒。
◎我們學佛、念佛這麼多年,這句佛號的無上功德有幾個人知道?因為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之大,所以對這個法門生不起信心,如果真正知道這句名號功德的殊勝和不可思議,你會對持名念佛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你會把它視若珍寶,不肯放手。真正如古人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
這一次送菩提心的公公董老菩薩往生,同修們輪班助念不間斷,助念了三十七天,八百八十八個小時,精神飽滿、不疲不厭,這是一種什麼力量?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送走老人家以後,離家一個多月的同修們本該回家休整一下,可是他們誰都不肯走,堅持再念四十九天。有人說,這次念佛和以往不同,念上癮了。為什麼?他們念出法喜、嘗到法味了,這才是真正的念佛。
◎有的人學佛,把佛學死了,學僵化了,不但自己煩惱,也給別人帶來煩惱。怎麼會這樣?沒有智慧。頑固地堅持我知我見,並用我知我見去處事待人接物。
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我們現在是在中途,還沒到目的地。阿羅漢是第一站,菩薩是第二站,佛是目的地。我們現在連第一個目的地都沒達到,因此佛法要,世法要捨。佛法要,佛法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佛告訴我們只能取一個。門路很多,你走只能走一條路,你不能走兩條路,兩條路即使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還是險道,危險的道路,不如選擇一個道路,一個道路是穩穩當當,你一定會走到目的地。
◎菩薩慈悲救苦救難,他一切的作為,身口意的造作,都不放在心上,心上是什麼?是戒定慧,戒定慧裡頭有樂,叫法喜充滿。戒是什麼?清淨心;定是什麼?平等心;慧是什麼?覺而不迷。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
他享受什麼?「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大乘是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法喜充滿。「無量壽」是福報。圓滿的福報。福報裡面第一個福報是壽命。如果沒有壽命,再大的福報你無法受用。壽命是福報裡的第一德。「莊嚴」,莊嚴是自在,得大自在,無比的殊勝莊嚴。
◎《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種修行的方法全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與一切人事物交往,無論是善緣、惡緣,緣是人事環境,對好人、對惡人,除對人之外,對物、對事,對於一切事物,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修什麼?最高的,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雖然看清楚、聽明白了,沒有起心動念,這是真心起用。真心起用就是佛跟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以下做不到。
地點:六和小院
內容重點摘要:
◎現在有一種情況應該引起同修們注意,無論出家、在家,指導別人怎樣修行,怎樣學佛,一定要依經典、依祖師大德的教誨去指導,不能依自己的知見去指導別人。好為人師,誤導眾生,甚至斷人法身慧命,萬萬不可!萬萬不可!送往生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能有絲毫閃失,我們要對一個人的法身慧命負責。
◎佛的光明中顯示著清淨、平等、智慧、慈悲。這一句包含了如來果地上的萬德萬能。佛的性德如是,我們自己的性德跟佛沒有兩樣。佛的性德顯露出來,我們的性德被埋藏起來,埋藏在妄想、執著、煩惱之中。所以,若有人問你佛法是什麼?佛教的內容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佛法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佛教的內容就是教我們恢復自己本性的智慧。
◎世間語言,聽者因為方言不同、水平不齊,常常聽見同沒聽見一樣。但是如來的語言沒有這個障礙,所有聽到的對象,不管是此方人、彼方人,是智人、是愚人,是人、是獸,都是愉快地理解。其關鍵就在於如來的語言是清淨語、清淨句,是從離垢無染的自性中流出的微妙音聲。所以一一音中都是全部的性德,都含無邊妙用。能包括佛的辯才海,當然就包括一切眾生願樂欲聞的語言,每一個眾生都可以得到與他相應的部分,歡喜開解。
◎學佛從哪裡學起?首先要知道佛是什麼?佛法的真實內容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自己就是人生,環境就是宇宙。要清楚本身和環境的真相,真相認識了,就是開悟;不認識真相是「迷」,迷惑顛倒。
廣演妙法,首先是「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精進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六度萬行的第一位,是寶塔的第一層。在無佛之世,眾生要「以戒為師」,可以證明戒律極為重要。所以法藏比丘所願說法利生中第一個字是戒。
◎我們學佛、念佛這麼多年,這句佛號的無上功德有幾個人知道?因為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之大,所以對這個法門生不起信心,如果真正知道這句名號功德的殊勝和不可思議,你會對持名念佛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你會把它視若珍寶,不肯放手。真正如古人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
這一次送菩提心的公公董老菩薩往生,同修們輪班助念不間斷,助念了三十七天,八百八十八個小時,精神飽滿、不疲不厭,這是一種什麼力量?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送走老人家以後,離家一個多月的同修們本該回家休整一下,可是他們誰都不肯走,堅持再念四十九天。有人說,這次念佛和以往不同,念上癮了。為什麼?他們念出法喜、嘗到法味了,這才是真正的念佛。
◎有的人學佛,把佛學死了,學僵化了,不但自己煩惱,也給別人帶來煩惱。怎麼會這樣?沒有智慧。頑固地堅持我知我見,並用我知我見去處事待人接物。
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我們現在是在中途,還沒到目的地。阿羅漢是第一站,菩薩是第二站,佛是目的地。我們現在連第一個目的地都沒達到,因此佛法要,世法要捨。佛法要,佛法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佛告訴我們只能取一個。門路很多,你走只能走一條路,你不能走兩條路,兩條路即使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還是險道,危險的道路,不如選擇一個道路,一個道路是穩穩當當,你一定會走到目的地。
◎菩薩慈悲救苦救難,他一切的作為,身口意的造作,都不放在心上,心上是什麼?是戒定慧,戒定慧裡頭有樂,叫法喜充滿。戒是什麼?清淨心;定是什麼?平等心;慧是什麼?覺而不迷。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
他享受什麼?「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大乘是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法喜充滿。「無量壽」是福報。圓滿的福報。福報裡面第一個福報是壽命。如果沒有壽命,再大的福報你無法受用。壽命是福報裡的第一德。「莊嚴」,莊嚴是自在,得大自在,無比的殊勝莊嚴。
◎《心經》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種修行的方法全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與一切人事物交往,無論是善緣、惡緣,緣是人事環境,對好人、對惡人,除對人之外,對物、對事,對於一切事物,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修什麼?最高的,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雖然看清楚、聽明白了,沒有起心動念,這是真心起用。真心起用就是佛跟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以下做不到。
- Category
- AMTB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