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花工藝】鏟花感測器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 莊承鑫 國研院
俗話常說:拜師學藝三年四個月,早期一些傳統技藝都是透過拜師學藝的方式來傳承,往往要揣摩到師傅的技巧和力道可能很難以言語來說明,但現在透過科技就可以將老師傅的動作數據化記錄下來,在透過VR模擬就可以讓一些快要消失的傳統工藝獲得保存的機會。
穿戴上感測器,眼前鏟花師傅的一舉一動透過大數據,就可以很精準地測量出來。
鏟花是一項運用在機密儀器的手工技藝,是人工校正機器的工法,每一刀鏟出的刻度不到一厘米,這樣奈米級的手藝,在以前得花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因為這麼細微的手法,要如何運用力氣還真的很難拿捏,但現在透過感測器,就可以知道鏟花師傅所使用的力道是多少。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莊承鑫:「這像這樣的感測器,全部都是矽膠,它全部都是矽膠,那這個矽膠原本不導電,那我們為了讓它導電我們會去混摻一些奈米材料。」
鏟花工藝是調整與修正機械幾何精度、提升精密機械關鍵零組件性能與壽命不可或缺的手工技術。近年來隨著資深的鏟花師傅陸續退休,「鏟花工藝」的傳承已出現缺口。
可以數據化的力道,想要學習鏟花技術的學徒,更容易了解師父說的大力點和小力一點,到底要用多少力。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莊承鑫 :「學生他現在已經把這個鏟花刀標準動作已經架好了,那你可以看到上下有感應器,後面胸部也有一個感應器,它會對應的一個螢幕,在這邊秀出來 就可以直接看到力量的數據,他底下也有穿著感應器。」
將感測器安裝在鏟花工具與鏟花教師所穿的鞋子和手部的鏟刀上,即時回饋數位化資訊,就可以讓學生去模擬老師的力道和技巧。
就像電動打怪一樣,有達到數值,動作有對到點才有分數,學生透過VR眼鏡和感測器,就像身歷其境一樣。以前需要兩三年才能出師的學徒, 現在經過40個小時就可以出師了。
展示人員:「手部的動作都會進來,這個就是那個鏟花刀師傅,他在他對面去做教學的意思。」
國研院 儀科中心副主任 陳峰志:「可以幫助,原本是純粹師傅在傳達他的很難量化的那種力量的一個感覺,現在可以變成數位化,我認為它可以創造在工具機這個產業裡面滿不錯的效果。」
原本莊承鑫教授研發的感測器,都是自己雷射列印,用矽膠製作,原本是運用在醫療上面的,但卻發現這樣的感測器還有協助教學的神奇效果。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莊承鑫:「我們做的大概都是這樣的壓力的感測器,上面有些壓住的感測材料,鏟花刀你不要看它,看起來像鐵的東西,但事實上裡面包含很多的感測器,像這個是我們的壓力感測器,上下都有,那這裡面有九組加速度感測器,可以知道它整個鏟花刀的角度,擺動的角度。」
在需要收集數據的關鍵點加裝上感測器,就可以將力量這一類比較抽象的動作數據化,可以得知操作者到底有沒有確實做到動作,也可讓需醫師更明瞭知道復健患者復健動作有沒有到位。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莊承鑫:「其實我一開始根本不知道鏟花師傅是在幹嘛,雖然之前我在機械系,但是因為儀科中心想說,開發開發這樣感測器的技術,應該可以利用來去擷取鏟花師傅的一些動作的資訊。」
莊教授開發的感測器可以使用的範圍非常廣泛,不管是在醫療還是教學上,只要能將動作、力量數據化,就可以科學的方式精準地獲得效益,更增加了學習或復健的趣味性,這些小小黑黑的、不到一平方公分的感測器,居然可以成為傳承技藝的法寶,還真可說是小兵立大功呢。
#鏟花刀 #感測器 #銼刀
穿戴上感測器,眼前鏟花師傅的一舉一動透過大數據,就可以很精準地測量出來。
鏟花是一項運用在機密儀器的手工技藝,是人工校正機器的工法,每一刀鏟出的刻度不到一厘米,這樣奈米級的手藝,在以前得花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因為這麼細微的手法,要如何運用力氣還真的很難拿捏,但現在透過感測器,就可以知道鏟花師傅所使用的力道是多少。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莊承鑫:「這像這樣的感測器,全部都是矽膠,它全部都是矽膠,那這個矽膠原本不導電,那我們為了讓它導電我們會去混摻一些奈米材料。」
鏟花工藝是調整與修正機械幾何精度、提升精密機械關鍵零組件性能與壽命不可或缺的手工技術。近年來隨著資深的鏟花師傅陸續退休,「鏟花工藝」的傳承已出現缺口。
可以數據化的力道,想要學習鏟花技術的學徒,更容易了解師父說的大力點和小力一點,到底要用多少力。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莊承鑫 :「學生他現在已經把這個鏟花刀標準動作已經架好了,那你可以看到上下有感應器,後面胸部也有一個感應器,它會對應的一個螢幕,在這邊秀出來 就可以直接看到力量的數據,他底下也有穿著感應器。」
將感測器安裝在鏟花工具與鏟花教師所穿的鞋子和手部的鏟刀上,即時回饋數位化資訊,就可以讓學生去模擬老師的力道和技巧。
就像電動打怪一樣,有達到數值,動作有對到點才有分數,學生透過VR眼鏡和感測器,就像身歷其境一樣。以前需要兩三年才能出師的學徒, 現在經過40個小時就可以出師了。
展示人員:「手部的動作都會進來,這個就是那個鏟花刀師傅,他在他對面去做教學的意思。」
國研院 儀科中心副主任 陳峰志:「可以幫助,原本是純粹師傅在傳達他的很難量化的那種力量的一個感覺,現在可以變成數位化,我認為它可以創造在工具機這個產業裡面滿不錯的效果。」
原本莊承鑫教授研發的感測器,都是自己雷射列印,用矽膠製作,原本是運用在醫療上面的,但卻發現這樣的感測器還有協助教學的神奇效果。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莊承鑫:「我們做的大概都是這樣的壓力的感測器,上面有些壓住的感測材料,鏟花刀你不要看它,看起來像鐵的東西,但事實上裡面包含很多的感測器,像這個是我們的壓力感測器,上下都有,那這裡面有九組加速度感測器,可以知道它整個鏟花刀的角度,擺動的角度。」
在需要收集數據的關鍵點加裝上感測器,就可以將力量這一類比較抽象的動作數據化,可以得知操作者到底有沒有確實做到動作,也可讓需醫師更明瞭知道復健患者復健動作有沒有到位。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莊承鑫:「其實我一開始根本不知道鏟花師傅是在幹嘛,雖然之前我在機械系,但是因為儀科中心想說,開發開發這樣感測器的技術,應該可以利用來去擷取鏟花師傅的一些動作的資訊。」
莊教授開發的感測器可以使用的範圍非常廣泛,不管是在醫療還是教學上,只要能將動作、力量數據化,就可以科學的方式精準地獲得效益,更增加了學習或復健的趣味性,這些小小黑黑的、不到一平方公分的感測器,居然可以成為傳承技藝的法寶,還真可說是小兵立大功呢。
#鏟花刀 #感測器 #銼刀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