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十三歲神會大師赤腳步行千里向六祖求法 宣化老和尚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有一童子」:這個童子,不是普通的童子,是為法忘軀、為法不辭勞苦的童子,「名神會」:名字叫神會。「襄陽高氏子」:湖北襄陽姓高的兒子,「年十三」:只十三歲。「自玉泉來參禮」:從湖北玉泉寺,就是神秀大師那個地方來參禮。小童子雖然是童子,但是胸懷大志,心量很廣大的。他在神秀那兒一看,就知道神秀大師,沒有真正明白佛法;所以他從那兒,就跑到廣東來。大約都有一、兩千里路,他走路把腳也走出泡來,腳也走壞了。甚至也沒有穿鞋,打赤腳走,或者被磚塊,或者玻璃,把腳都扎破;破了,他把身上衣服扯下,把腳包好,還走!走幾千里路,他就像沒那麼回事似的,就像沒有走路一樣。到六祖大師這兒來,來給六祖叩頭。六祖一看,他這樣辛苦,衣服也破了,穿得破破爛爛的,腳也都走壞了。
所以「師曰」:六祖大師,就問他說「知識」:六祖大師對一個小孩子,也叫善知識,說:善知識你啊!「遠來艱辛」:你這麼遠來,太艱難,又辛苦囉!走路太辛苦你囉!「還將得本來否」:你是不是得到本來的面目啊?你得到本來面目、沒有得到本來面目啊?「若有本」:你若得到本來,得到佛性,你明心見性了,「則合識主」:你就應該認識主人。主人是什麼呢?就是佛性。「試說看」:你現在試試說一說來看!
小孩子很調皮的,他就說了,「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說我以「無所住」,為我的本來面目,我的見性,就是主人。「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六祖大師,聽他這樣一講,說:沙彌啊!你盡學人家說話。取次語,就是學人家說話,很莽撞的,不知以為知,不明以為明,不見以為見,就是學人家口頭禪。取次語,也就是口頭禪,就是:啊!這沙彌盡說口頭禪呢!你盡說人家說剩下的話。人家說完了,你又說這話,不是你自己的自性流露出來的,這叫取次語。
「會乃問曰」:你看!小孩子,膽子可不小,他和祖師敢來辯論!神會就問六祖,說「和尚坐禪,還見不見」:說你坐禪的時候,見不見啊?他反問六祖。哈!你看這個小孩子!最調皮,這小孩子很不好教化的。他這麼一說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六祖大師,當然不能和他一般見識;拿著拄杖因為六祖拄著拄杖,就是stick,就打神會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說,我打你,你痛不痛啊?不知道這小孩子那時候,害怕不害怕呢?被人打了三下,不知有沒有哭呢?
「對曰」:神會就說了,「亦痛亦不痛」:說我也痛、也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六祖大師聽他說亦痛亦不痛,六祖大師也就說,你問我坐禪見不見嗎?我也見、也不見。
「神會問」:這小孩子,可真是不好教化!神會又問了,「如何是亦見亦不見」:什麼叫亦見、亦不見哪?「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說我啊!什麼叫見?我常常見自己心裏的妄想、過愆;心裏打惡的妄想,打不好的妄想,我趕快就停止,「不見他人是非」:什麼叫不見呢?我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我不看旁人,哪個人對,哪個人不對!你們學佛法,要在這個地方注意,你都要亦見亦不見。見什麼呢?要見自己的過錯,不要見人家的過錯,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他的冤孽他的罪。」你不要盡給人家看門口,好像狗似的。他自己什麼也沒有,完了,盡看著人家的門口。所以不要說人家的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因為這個,所以我說也見、也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你說你也痛、也不痛,這是怎麼樣解法?「汝若不痛」:我打你,你若不痛,「同其木石」:就同木頭、同石頭是一樣的;「若痛,則同凡夫」:你若痛,就和凡夫是一樣的,你也沒有開悟,「即起恚恨」:你一痛,心裏就生煩惱,就生瞋恨,要發脾氣了,要著火了。「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我對你講。你以前所說見和不見,這是兩邊的道理;「痛不痛是生滅」:我問你痛不痛?這是生滅法。「汝自性且不見」:你自己的自性,還沒有見,你自己不認識你自己的見性呢!「敢爾弄人」:你這麼大膽,這樣子來弄唆人,來和人家辯論!「神會禮拜」:神會一聽,自己講的道理,是不究竟、不圓滿,所以就禮拜,這回就給六祖叩頭,「悔謝」:認錯謝罪。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師又曰」:六祖大師又說了,「汝若心迷不見」:說你心裏若不明白,你沒有能見性的話,你應該「問善知識覓路」:向善知識來請教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去用功。「汝若心悟」:你若心裏開悟,「即自見性」:你自己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你明心見性了,就應該「依法修行」:你依照方法去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你現在自己迷,不知道你自己的本心。「卻來問吾」:你卻到我這個地方來問我「見與不見」:你問我見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我見性、不見性,我自己知道,我怎麼可以代表你迷呢?你的迷,我代表不了啊!「汝若自見」:你若自己見性,你得到本來面目,「亦不代吾迷」:你也替代不了我的愚迷。「何不自知自見」:你為什麼不自己迴光返照,自己知道自己見不見呢?「乃問吾見與不見」:你現在向外馳求,你和我這兒來鬥機鋒,問我見不見;我見不見,與你有什麼關係呢?
神會一聽,自己真是搞錯了!真是為什麼這麼大膽?小孩子太不自量了。所謂「聖人的門前賣百家姓」,到孔夫子的門口,去賣《百家姓》,說這本書是最有價值的,你們誰要買?這就是所謂「班門弄斧」,到魯班的門前耍斧頭。耍斧頭,這做木的就用那斧子。魯班,是中國建築業的發明家,他做木的工夫,是最拿手的。「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向六祖大師求懺悔,說,請祖師原諒我!我錯了,我小孩子,不懂事情啊,不要怪我囉!這麼樣子講,叩了一百多個頭。我太不知道天高地厚囉!就自己在六祖大師面前認錯。「服勤給侍」:叩完了頭後,就在這兒做工人,所有的工作,他都去做。「不離左右」:天天都跟著六祖大師,六祖大師講經說法,他就當侍者。在當時六祖法會的座下,神會是年紀最輕的,所以他也是最調皮的人。
─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有一童子」:這個童子,不是普通的童子,是為法忘軀、為法不辭勞苦的童子,「名神會」:名字叫神會。「襄陽高氏子」:湖北襄陽姓高的兒子,「年十三」:只十三歲。「自玉泉來參禮」:從湖北玉泉寺,就是神秀大師那個地方來參禮。小童子雖然是童子,但是胸懷大志,心量很廣大的。他在神秀那兒一看,就知道神秀大師,沒有真正明白佛法;所以他從那兒,就跑到廣東來。大約都有一、兩千里路,他走路把腳也走出泡來,腳也走壞了。甚至也沒有穿鞋,打赤腳走,或者被磚塊,或者玻璃,把腳都扎破;破了,他把身上衣服扯下,把腳包好,還走!走幾千里路,他就像沒那麼回事似的,就像沒有走路一樣。到六祖大師這兒來,來給六祖叩頭。六祖一看,他這樣辛苦,衣服也破了,穿得破破爛爛的,腳也都走壞了。
所以「師曰」:六祖大師,就問他說「知識」:六祖大師對一個小孩子,也叫善知識,說:善知識你啊!「遠來艱辛」:你這麼遠來,太艱難,又辛苦囉!走路太辛苦你囉!「還將得本來否」:你是不是得到本來的面目啊?你得到本來面目、沒有得到本來面目啊?「若有本」:你若得到本來,得到佛性,你明心見性了,「則合識主」:你就應該認識主人。主人是什麼呢?就是佛性。「試說看」:你現在試試說一說來看!
小孩子很調皮的,他就說了,「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說我以「無所住」,為我的本來面目,我的見性,就是主人。「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六祖大師,聽他這樣一講,說:沙彌啊!你盡學人家說話。取次語,就是學人家說話,很莽撞的,不知以為知,不明以為明,不見以為見,就是學人家口頭禪。取次語,也就是口頭禪,就是:啊!這沙彌盡說口頭禪呢!你盡說人家說剩下的話。人家說完了,你又說這話,不是你自己的自性流露出來的,這叫取次語。
「會乃問曰」:你看!小孩子,膽子可不小,他和祖師敢來辯論!神會就問六祖,說「和尚坐禪,還見不見」:說你坐禪的時候,見不見啊?他反問六祖。哈!你看這個小孩子!最調皮,這小孩子很不好教化的。他這麼一說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六祖大師,當然不能和他一般見識;拿著拄杖因為六祖拄著拄杖,就是stick,就打神會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說,我打你,你痛不痛啊?不知道這小孩子那時候,害怕不害怕呢?被人打了三下,不知有沒有哭呢?
「對曰」:神會就說了,「亦痛亦不痛」:說我也痛、也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六祖大師聽他說亦痛亦不痛,六祖大師也就說,你問我坐禪見不見嗎?我也見、也不見。
「神會問」:這小孩子,可真是不好教化!神會又問了,「如何是亦見亦不見」:什麼叫亦見、亦不見哪?「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說我啊!什麼叫見?我常常見自己心裏的妄想、過愆;心裏打惡的妄想,打不好的妄想,我趕快就停止,「不見他人是非」:什麼叫不見呢?我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我不看旁人,哪個人對,哪個人不對!你們學佛法,要在這個地方注意,你都要亦見亦不見。見什麼呢?要見自己的過錯,不要見人家的過錯,所謂:「他不好,他不對,他的冤孽他的罪。」你不要盡給人家看門口,好像狗似的。他自己什麼也沒有,完了,盡看著人家的門口。所以不要說人家的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因為這個,所以我說也見、也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你說你也痛、也不痛,這是怎麼樣解法?「汝若不痛」:我打你,你若不痛,「同其木石」:就同木頭、同石頭是一樣的;「若痛,則同凡夫」:你若痛,就和凡夫是一樣的,你也沒有開悟,「即起恚恨」:你一痛,心裏就生煩惱,就生瞋恨,要發脾氣了,要著火了。「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我對你講。你以前所說見和不見,這是兩邊的道理;「痛不痛是生滅」:我問你痛不痛?這是生滅法。「汝自性且不見」:你自己的自性,還沒有見,你自己不認識你自己的見性呢!「敢爾弄人」:你這麼大膽,這樣子來弄唆人,來和人家辯論!「神會禮拜」:神會一聽,自己講的道理,是不究竟、不圓滿,所以就禮拜,這回就給六祖叩頭,「悔謝」:認錯謝罪。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師又曰」:六祖大師又說了,「汝若心迷不見」:說你心裏若不明白,你沒有能見性的話,你應該「問善知識覓路」:向善知識來請教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去用功。「汝若心悟」:你若心裏開悟,「即自見性」:你自己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你明心見性了,就應該「依法修行」:你依照方法去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你現在自己迷,不知道你自己的本心。「卻來問吾」:你卻到我這個地方來問我「見與不見」:你問我見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我見性、不見性,我自己知道,我怎麼可以代表你迷呢?你的迷,我代表不了啊!「汝若自見」:你若自己見性,你得到本來面目,「亦不代吾迷」:你也替代不了我的愚迷。「何不自知自見」:你為什麼不自己迴光返照,自己知道自己見不見呢?「乃問吾見與不見」:你現在向外馳求,你和我這兒來鬥機鋒,問我見不見;我見不見,與你有什麼關係呢?
神會一聽,自己真是搞錯了!真是為什麼這麼大膽?小孩子太不自量了。所謂「聖人的門前賣百家姓」,到孔夫子的門口,去賣《百家姓》,說這本書是最有價值的,你們誰要買?這就是所謂「班門弄斧」,到魯班的門前耍斧頭。耍斧頭,這做木的就用那斧子。魯班,是中國建築業的發明家,他做木的工夫,是最拿手的。「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向六祖大師求懺悔,說,請祖師原諒我!我錯了,我小孩子,不懂事情啊,不要怪我囉!這麼樣子講,叩了一百多個頭。我太不知道天高地厚囉!就自己在六祖大師面前認錯。「服勤給侍」:叩完了頭後,就在這兒做工人,所有的工作,他都去做。「不離左右」:天天都跟著六祖大師,六祖大師講經說法,他就當侍者。在當時六祖法會的座下,神會是年紀最輕的,所以他也是最調皮的人。
─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