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八 食辛過患 (不吃五辛的原因)
五辛,《楞伽經》云:蔥、蒜、韭、薤、興渠,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九卷) 圓瑛大師著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世間食物,凡有益於身心者,皆名為甘,非局於甜味也;凡有害於身心者,總名為毒。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正明飲食,不可不慎也。是諸眾生,求三摩地:指修習耳根圓通者。當斷世間,五種辛菜:辛菜雖非有毒,實有於毒也。以其正危害慧命之大毒,故應斷絕。 五辛,《楞伽經》云:蔥、蒜、韭、薤、興渠,應云興宜,出烏荼婆他那國。慈愍三藏法師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冬到彼國,不見其苗,此方所無,故不翻也。初徵名依食斷辛竟。
卯二 深明食辛過患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
五辛過患不一,若熟食,則壯相火,發淫念;若生噉,則動肝氣,增瞋恚。佛智所鑑,不爽毫釐,物性必然,宜敬信而戒之。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脣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
此天遠鬼近過。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然善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雖樂聞法,因嫌其臭穢,不肯親近,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辛之次,冥中舐其脣吻,常與鬼同住。因天仙遠故,福德日見消除,餓鬼近故,長無利益之事。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淫、怒、癡。】
此無護遭魔過。是食五辛之人,發心修三摩地,指耳根圓通。既要習定,不能斷辛,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上招餓鬼,此引魔王,其過轉深。大力魔王:指第六天魔王。得其方便:知修三摩,有志求佛故;現作佛身,來為說法:乃謗持戒,為小乘道,非誹也毀犯也禁戒。讚歎三毒無礙為大道,大雅不拘於小節,大象不行於兔徑,說淫、怒、癡,即戒、定、慧。信是魔說,無惡不作。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此成魔墮獄過。上皆現在惡因,依因定必感果,命終之後,自為魔眷。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所修三摩,咸資有漏,享受魔福,福盡禍生,直墮無間地獄。二深明食辛過患竟。
卯三 結名第一增進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修習圓通,而求菩提道者,永斷五辛;果能永遠斷除,是則名為從凡夫地,第一增進,初學修行漸次。問:五辛何以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答:五辛為助惡之因,助淫、殺、盜、妄,四重律儀之因:熟食發淫,為淫欲助因;生噉增恚,為殺生助因;縱能宣說十二部經,無非貪求,名聞利養,妄談般若,又為盜妄助因。是雖辛菜,能斷不食,即除助惡之因宜矣!初除其助因竟。
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九卷) 圓瑛大師著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世間食物,凡有益於身心者,皆名為甘,非局於甜味也;凡有害於身心者,總名為毒。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正明飲食,不可不慎也。是諸眾生,求三摩地:指修習耳根圓通者。當斷世間,五種辛菜:辛菜雖非有毒,實有於毒也。以其正危害慧命之大毒,故應斷絕。 五辛,《楞伽經》云:蔥、蒜、韭、薤、興渠,應云興宜,出烏荼婆他那國。慈愍三藏法師云:根如蘿蔔,出土辛臭。冬到彼國,不見其苗,此方所無,故不翻也。初徵名依食斷辛竟。
卯二 深明食辛過患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
五辛過患不一,若熟食,則壯相火,發淫念;若生噉,則動肝氣,增瞋恚。佛智所鑑,不爽毫釐,物性必然,宜敬信而戒之。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脣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
此天遠鬼近過。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然善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雖樂聞法,因嫌其臭穢,不肯親近,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辛之次,冥中舐其脣吻,常與鬼同住。因天仙遠故,福德日見消除,餓鬼近故,長無利益之事。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淫、怒、癡。】
此無護遭魔過。是食五辛之人,發心修三摩地,指耳根圓通。既要習定,不能斷辛,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上招餓鬼,此引魔王,其過轉深。大力魔王:指第六天魔王。得其方便:知修三摩,有志求佛故;現作佛身,來為說法:乃謗持戒,為小乘道,非誹也毀犯也禁戒。讚歎三毒無礙為大道,大雅不拘於小節,大象不行於兔徑,說淫、怒、癡,即戒、定、慧。信是魔說,無惡不作。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此成魔墮獄過。上皆現在惡因,依因定必感果,命終之後,自為魔眷。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所修三摩,咸資有漏,享受魔福,福盡禍生,直墮無間地獄。二深明食辛過患竟。
卯三 結名第一增進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修習圓通,而求菩提道者,永斷五辛;果能永遠斷除,是則名為從凡夫地,第一增進,初學修行漸次。問:五辛何以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答:五辛為助惡之因,助淫、殺、盜、妄,四重律儀之因:熟食發淫,為淫欲助因;生噉增恚,為殺生助因;縱能宣說十二部經,無非貪求,名聞利養,妄談般若,又為盜妄助因。是雖辛菜,能斷不食,即除助惡之因宜矣!初除其助因竟。
- Category
- AMTB Đài Lo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