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佛号一声心 《净土语录100则 -印光大师》 【闻思修】南无阿弥陀佛圣号
本影片之【印光大师-净土语录100则】文摘恭录自《净土手册-印光大师嘉言选辑》,原著共有830则嘉言,本影片只节选其中100则与有缘人共赏共勉!法喜充满、意犹未尽的佛友们,可至http://www.sutra.org.tw/library/reads...
恭读全文,感恩您的观赏!南无阿弥陀佛_()_
~~~~~~~~~~~~~~~~~~~~~~~~
01.了脱生死,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特别的一法门。
02.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
03.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04.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
05.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
06.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
07.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
08.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净者佛境。
09.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10.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
11.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
12.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13.久沉业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归命觉皇。信真愿切,执谢情亡。感应道交,觐无量光。
14.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
15.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16.已往之罪,虽极深重,至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
17.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18.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19.深者见深,自可断惑证真。浅者见浅,亦堪消灾增福。
20.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
21.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至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22.但取心与圣号相应。不求感通,自获感通。否则或至着魔。
23.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
24.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25.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26.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
27.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
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
28.念佛真利益,唯大智慧人及愚夫愚妇能得。其似有智慧不愿随愚夫愚妇之班者,皆不能得。
29.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
30.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31.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32.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
33.聪明人,多以明理悟心为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
34.娑婆浊恶,触缘障道。极乐清净,睹境明心。
35.以法藏之愿轮,摄取众生。仗净土之境缘,直趋佛果。
36.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
37.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以解脱法,受轮回苦。
38.但能返观观自性,即获本具无价珍。
39.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人成佛。
40.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
41.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
42.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
43.同以佛法之明灯,破除烦恼之昏暗。共出生死苦海,同归极乐家乡。
44.慕道重法,不惮艰辛。
45.所谓志在敬佛,遂忘其僧之庸劣也。
46.虚怀谦下,逢僧必拜,见佛必礼,通身放下。
47.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
48.外承佛力法力菩萨誓愿力,内仗诚力悔力自性功德力。
49.日日常作将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
50.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51.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
52.执持名号,咸归一心。迥出尘世,倏登极乐。
53.人不念佛,不能无念。既不能无念,则若不念佛,必念六凡。
54.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
55.妄心是因,梦境是果。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
56.念阿弥陀佛,就是佛念遣妄念。乃是去尘垢的最好方法。念来念去,无非显自心本具的阿弥陀佛。自他相应,感应道交,往生妙义,可胜言哉。
57.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58.勿以自性弥陀为究竟,而不念西方弥陀。勿唯祈佛之默佑,而不于自己所感于佛之心中认真以行。
59.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60.已断惑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带业往生。
61.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62.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63.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
64.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
65.随事积德,居尘学道,齐家教子,淑世善民。
66.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6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
68.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
69.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
70.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
71.持戒利益,近则三业清净,三学圆明,远则三惑净尽,三德圆彰。犯戒祸患,近则三业污浊,三途永堕,远则三障常现,三界莫出。
72.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
73.须去心中幻现之贪瞋痴。修性中本具之戒定慧。
74.修行以对治烦恼习气为本,省己以不肯放纵自欺为功。
75.学佛之人,心直行直。心有畏人讥诮之念,则便非真信佛法之人矣。
76.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
77.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78.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惟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
79.暗室虽无人见,天地鬼神咸知。
80.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过愆。
81.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则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
82.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83.但能格除自己心中私欲之物,则天下事物之理,悉可穷尽矣。
84.私欲既无,真知自现,则意不期诚而自诚,心不期正而自正,身不期修而自修。
85.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
86.学佛者,务要去人我之见,须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后方可言入道。
87.明因识果,吃素念佛,为自利利他之要义。素位而行,不怨不尤,方可以真得佛法之实益。
88.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
89.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
90.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
91.施恩不求报,受辱不怀瞋。
92.苦亦不厌,乐亦不求。无取无舍,忘憎忘爱。
93.不现世间爱情,破坏正念。唯仗多人佛声,成就净心。
94.男女情欲不能断,则净念便被欲念夹杂,不易得益矣。
95.道念重一分,凡情轻一分。
96.智断凡情超苦海,立坚信愿入莲池。
97.佛念一举,凡情顿断。
98.凡情不起,正念昭彰,决定可以往生西方。
99.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100.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乘大愿轮,普度有情。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恭读全文,感恩您的观赏!南无阿弥陀佛_()_
~~~~~~~~~~~~~~~~~~~~~~~~
01.了脱生死,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特别的一法门。
02.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
03.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04.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
05.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
06.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
07.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
08.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净者佛境。
09.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10.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
11.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
12.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13.久沉业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归命觉皇。信真愿切,执谢情亡。感应道交,觐无量光。
14.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
15.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16.已往之罪,虽极深重,至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
17.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18.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19.深者见深,自可断惑证真。浅者见浅,亦堪消灾增福。
20.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
21.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至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22.但取心与圣号相应。不求感通,自获感通。否则或至着魔。
23.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
24.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25.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26.念念克治自己习气,心心忆念弥陀洪名。
27.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
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
28.念佛真利益,唯大智慧人及愚夫愚妇能得。其似有智慧不愿随愚夫愚妇之班者,皆不能得。
29.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
30.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31.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32.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
33.聪明人,多以明理悟心为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
34.娑婆浊恶,触缘障道。极乐清净,睹境明心。
35.以法藏之愿轮,摄取众生。仗净土之境缘,直趋佛果。
36.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
37.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以解脱法,受轮回苦。
38.但能返观观自性,即获本具无价珍。
39.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人成佛。
40.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
41.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
42.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
43.同以佛法之明灯,破除烦恼之昏暗。共出生死苦海,同归极乐家乡。
44.慕道重法,不惮艰辛。
45.所谓志在敬佛,遂忘其僧之庸劣也。
46.虚怀谦下,逢僧必拜,见佛必礼,通身放下。
47.以开本知见为先导,信愿念佛为正行,万善庄严为助修。
48.外承佛力法力菩萨誓愿力,内仗诚力悔力自性功德力。
49.日日常作将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
50.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51.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
52.执持名号,咸归一心。迥出尘世,倏登极乐。
53.人不念佛,不能无念。既不能无念,则若不念佛,必念六凡。
54.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
55.妄心是因,梦境是果。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
56.念阿弥陀佛,就是佛念遣妄念。乃是去尘垢的最好方法。念来念去,无非显自心本具的阿弥陀佛。自他相应,感应道交,往生妙义,可胜言哉。
57.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58.勿以自性弥陀为究竟,而不念西方弥陀。勿唯祈佛之默佑,而不于自己所感于佛之心中认真以行。
59.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
60.已断惑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带业往生。
61.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62.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63.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
64.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
65.随事积德,居尘学道,齐家教子,淑世善民。
66.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6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
68.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
69.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
70.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
71.持戒利益,近则三业清净,三学圆明,远则三惑净尽,三德圆彰。犯戒祸患,近则三业污浊,三途永堕,远则三障常现,三界莫出。
72.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
73.须去心中幻现之贪瞋痴。修性中本具之戒定慧。
74.修行以对治烦恼习气为本,省己以不肯放纵自欺为功。
75.学佛之人,心直行直。心有畏人讥诮之念,则便非真信佛法之人矣。
76.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
77.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78.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惟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
79.暗室虽无人见,天地鬼神咸知。
80.事事常存忠恕,心心堤防过愆。
81.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则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
82.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83.但能格除自己心中私欲之物,则天下事物之理,悉可穷尽矣。
84.私欲既无,真知自现,则意不期诚而自诚,心不期正而自正,身不期修而自修。
85.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
86.学佛者,务要去人我之见,须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后方可言入道。
87.明因识果,吃素念佛,为自利利他之要义。素位而行,不怨不尤,方可以真得佛法之实益。
88.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
89.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
90.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
91.施恩不求报,受辱不怀瞋。
92.苦亦不厌,乐亦不求。无取无舍,忘憎忘爱。
93.不现世间爱情,破坏正念。唯仗多人佛声,成就净心。
94.男女情欲不能断,则净念便被欲念夹杂,不易得益矣。
95.道念重一分,凡情轻一分。
96.智断凡情超苦海,立坚信愿入莲池。
97.佛念一举,凡情顿断。
98.凡情不起,正念昭彰,决定可以往生西方。
99.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100.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乘大愿轮,普度有情。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Category
- AMTB Singgapore